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破解小微企业发展难题一直是热点。不仅是昌平区,北京各区也都先后出台或更新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例如北京海淀,在2012年出台了《海淀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办法》,从营造宽松政策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改善融资服务;提供空间支持,降低创业成本等多个方面明确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事实上,为了增强小微企业的生存能力,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京津冀区域的天津、河北也陆续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例如,2014年天津市出台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试行)》、《天津市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天津市中小微企业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偿补贴资金归集管理办法》等;2015年,河北省发布了《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在各种政策的支撑下,京津冀区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确实有了很大改善。“针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还有很大提升潜力。小微企业的发展最缺资金,但除了部分政策外,很多支持资金目前都还不太容易获得。”在全经联园区地产委员会委员、周五咖啡创始人翁晶看来,政府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应该再大一些,“现在的政策大部分是对企业投入之后的补贴,而小微企业花钱很‘抠’,本身投入就不大,补贴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部分区域政府观念相对保守,管控多,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难、流程繁,由于小微企业资信相对低,在银行等机构获得相对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还并不容易。”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总经理姜昧茗认为,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过度依赖投资人
在“双创”浪潮下,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京津冀区域涌现出海量的小微企业从事创新创业。
“小微企业规模很小,但数量庞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非常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总体看,目前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提升尚有空间。”姜昧茗介绍说,小微企业是区域经济活力的源泉,但大量的小微企业从事着比较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目前生产要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租金价格都持续上升,税费虽然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总额还是不低。
硬币是两面的,小微企业发展难也是两面的。除了政策支持等发展环境外,其实小微企业本身也存在一些羁绊。
“这两年‘双创’太火了,有点想法、有点创意都出来创业做企业、找融资。但部分小微企业主偏年轻化,对外来说,对商场的游戏规则不懂,对内的管理经验不足,造成内外都乱。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都没有‘造血’能力。”袁帅自己也在运营小微企业,他对这种局面造成的后果非常明确清晰:一旦不再被资本方看好,资金链必然断掉,生存就成为了难题。
对于小微企业“造血”能力差,翁晶非常赞同。“我服务小微企业很长时间了,据我观察,小微企业生存能力、‘造血’能力普遍相对薄弱。”翁晶这样解释小微企业的生存能力:接一笔单子能吃半年,半年之后持续的客户没有了,市场的轻微波动对小微企业的伤害都是致命性的。“在‘双创’的背景下,许多小微企业靠投资来生存。但是投资人现在也理性和聪明了,如果不能解决生存能力,未来一定会出问题的。”
北商研究院特约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说,小微企业依靠投资人、新概念讨生活、谋发展,“不仅做不大,连生存都很难”。“很多小微企业主过多地关注投资人去创业,表面上看着是个新鲜的概念,实际上并没有运营基础和市场基础,做起来不是成本过高只能做个样板,就是没有消费群体摆在那看。”赖阳建议说。
如何补短板
创业是一条不归路,一旦开始创业就不能停。作为小微企业主一定要有创业家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同时,要脚踏实地不能浮躁,不断学习,注重实战。”袁帅说,这些也是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主不具备的,而小微企业要想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尽快补足这些短板。
对小微企业发展支持方面,在赖阳看来还是应支持平台化发展,政府或大中企业应搭建上下游产业链的资源对接平台。“例如对一些传统的实体生鲜店进行采购、配送等服务就是一种很好的支持。像有些大型电商企业已经开始为实体生鲜‘夫妻店’配统一货架并提供物流等多项服务,这对这种类型的小微企业来说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支持。”赖阳如是说。
在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固然要修炼内功,强化管理,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去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维护法治环境,使破坏市场规则的主体得到应有的惩罚。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企业不用花太多精力去考虑和经营无关的事情,这样才能真正推进小微企业的全面发展。”姜昧茗直言,目前已经欣喜的看到政府职能部门正在发力,相信伴随时间的推移,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就会有质的提升。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文 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