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放缓不减银行热情
2016年,在A股和H股上市的银行数量由一年前的24家增长至37家,被誉为“银行上市年”,且因为打破A股九年无银行上市的冰冻期,极大地提振了银行的上市热情。
尽管这波热潮在2017年并没有持续,年内叩开资本市场大门的银行数量从13家锐减至3家,但银行筹划上市的步伐并未放缓。年初至今,已有至少10家银行通过股东大会决议、辅导备案登记等方式,正式公布上市意图,地方银行上市大军扩张至近50家。
各家银行的上市推进速度有快有慢。进入10月,地方银行IPO“后备军”还在扩容。最新公开上市计划的泸州银行,是继成都银行之后,四川省第二家披露IPO意愿的银行。截至2016年末,泸州银行总资产较年初增长68.69%至530.93亿元;当年营业收入13.22亿元,同比增长41.51%;净利润5.82亿元,同比增长31.69%。
但与资本的快速扩张及亮眼的盈利能力形成对比的是,泸州银行2016年资本充足率出现明显下滑。尽管该行在去年推进了二级资本债券发行、增资扩股等工作,但截至去年末,该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前一年前的17.82%下降到12.84%,资本充足率由18.96%下降到13.89%。
资本“饥饿”是主要动因
泸州银行并非孤例,一个月前向港交所递交了申请上市材料的甘肃银行,近年来资产规模与资本充足率也呈现“一升一降”的态势。甘肃银行在成立的六年内,资产总额、存贷款余额均增长超过30倍,也同样在近年密集发债,但资本充足率却连年下滑,在2016年末资本充足率指标已逼近监管红线。
除了资本扩张带来的压力,今年金融去杠杆、MPA考核从严等政策,进一步令银行资产充足状况承压。而上市被视为是企业补充资本的一个重要渠道。仅如此,上市后银行“补血”工具也会增加。对比已上市的银行来看,今年资本充足率同样普遍吃紧,于是纷纷通过股权再融资等方式“补血”,上半年上市银行披露的融资计划涉及资金上限达7198亿元,其中约四成为股权再融资安排。
掣肘难题仍存
探究城商行对上市的渴求,赵锡军补充分析称,除了募资外,上市也可以令城商行的价值在市场中得到体现,通过交易股权,价值流动性也会有很大提升。同时,对城商行提升品牌形象、引入市场机制、加速治理结构优化等都会有益。但这也对拟上市银行提出较高要求。业内人士指出,地方行普遍存在业务过于集中、不良率高于同业以及股权结构等问题,这些会令上市路蒙尘。
有业内人士建议,中小银行未来的转型之路主要应在完善公司治理架构、补齐短板后,从两个方向突破:一是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充分发挥扎根所在区域的优势;二是将风险管理能力作为看家本领,挖掘细分区域内优质中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发展特色零售银行业务,实现精准信贷投放。
责任编辑: 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