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推荐“粉丝”埋单消费趋势愈发明显 你被“种草”了吗?

  “种草”,就是把一种物品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种物品的过程。“种草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业态,对于提高消费者的决策效率、提供更多科学合理的选择提供了便利,但“种草”也面临着被玩坏的风险。“网红”推荐低劣产品甚至是“三无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消费者“拔草”时,还要保持理性消费,避免“掉坑”。

  随着“6·18”的来临,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加上各种优惠,相信很多人已经开始往购物车里添加商品了。对于定位相似、价位也大致相同的产品,到底该选择哪个品牌呢?靠经验?靠广告?还是靠口碑?现在有一个新途径,就是靠“种草”。

  什么是“种草”

  “种草”可不是拿起锄头,栽花栽草,此“草”非彼“草”。所谓的“种草”是网络流行词,简单来讲,就是把一种物品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种物品的过程。

  近段时间,卖口红的“网红”博主李佳琦就依靠“种草”火了起来,通过直播方式进行口红试色,一句Oh My God,惹得众人纷纷剁手,其推荐的一些色号甚至卖断货。作为淘宝直播的美妆带货达人,李佳琦在入驻抖音仅两个月的时间里,火速吸粉1400万,并给自己的淘宝直播带粉100多万。

  这便是“种草”。“草”本身就有普遍、遍布的意思,而且极易生长,在“网红”“达人”的推荐下,相关商品可以直达粉丝,更深入地挖掘消费潜力。

  《2019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提炼出10大消费趋势,“种草消费”便是其中之一。在生活中,看到“网红”推荐的口红不错,就想着去买;朋友圈里朋友或是微商身上穿的衣服好看,赶紧要来产品链接;看到直播平台的广告,按捺不住又下单……可以说,“种草”与“拔草”(实施购买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火热的消费现象,渗透进生活的各个场景。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学教师刘俊博士说,“种草消费”属于推荐性消费,其实并非新现象,只是在新媒体传播的当下,我们对这种现象有了新的命名和认识。

  据上述报告介绍,“种草”最早流行于各类大小美妆论坛与社区,多是各方面达人的自发推荐。在移动互联网的带动下,“种草”广泛发展到社交媒体上。“种草”的形式也颇为丰富,从图文、直播到短视频,甚至很多电商平台也开设“种草”入口,打开主流电商购物APP首页,就会发现除了商城、购物车,还有平台专门给用户腾出来的“草地”。“种草”行为也由自发推荐转变成商业行为,企业利用粉丝效应,对其产品进行推广宣传。

  为何能风靡

  “每次看到博主推荐的一些好物,我就很心动,会忍不住下单。”小璐是个职场新人,下班后就喜欢宅在家里玩手机,看朋友圈、刷微博。在社交软件上,她关注了不少时尚博主,这些博主推荐的东西都深受小璐喜欢。“他们一般都有网店,我会到店里看看,每次都忍不住下单买上一堆……”

  如今,“网红种草”“粉丝”埋单的消费趋势已愈发明显,尤其在青年群体中更受欢迎。《种草一代·95后时尚消费报告》将“95后”称为“种草一代”。“95后”成长于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分享意愿较高,具有很强的品牌传播力和“种草”能力,其中41.8%的“95后”会向亲友推荐好用的品牌,超过30%的“95后”会转发有用的资讯、教长辈如何使用APP。

  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业态,“种草消费”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像任何一种新兴事物一样,“种草”的风靡也有其深层原因。

  刘俊认为,一方面,新媒体发展带来信息冗余,我们因为忙碌而导致注意力匮乏,在消费时难以对很多商品有全面了解,所以,依赖他人的经验推荐,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很多年轻消费者会与别人共享消费偏好和消费信任,社交圈成为获取消费信息、了解产品口碑、取得购物优惠以及探讨消费体验的主要渠道,而这种分享和推荐也更能刺激购物欲望。

  另一方面,新媒体带来的“泛社交化”现象,使得“种草消费”有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当前的商品信息传播中,商家和平台越来越自觉地使用新媒体,植入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类具有社交性的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社交化“导流”。当这些手机软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刚需”时,“种草”的可行性、可能性、常态性、渗透性也便相应地增强了。

  据美逛发布的首份“种草大数据”,83%的年轻消费者购买决策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身边及各平台的“网红”“达人”的“种草分享”。在社交媒体上,“明星带货”已成为常态,粉丝们更乐意购买“种草”明星所代言或推荐的产品,对于他们的推荐,粉丝们几乎不会错过。更夸张的是,有时候需求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比如,你本来不需要某样东西,但看了“网红”的卖力直播,夸张的表述、魔性的推销触发情绪点,说不定就会买买买!

  另外,移动支付让消费路径大大缩短,从“种草”到“拔草”可能就是动动手指的事儿。有网友说,最怕听到“亲测有效”,还有网友戏称,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陪在自己身边。

  “拔草”须谨慎

  “种草消费”对于提高消费者的决策效率、提供更多科学合理的选择提供了便利,但“种草”也面临着被玩坏的风险。

  首先,随着“种草”现象越来越普遍,行业乱象也逐渐暴露出来,“网红”推荐低劣产品甚至是“三无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候,连东西都没用过就敢吹捧上天,虽然赚了蝇头小利,但是却破坏了市场的秩序。

  其次,“分享一波能提升幸福感的好物”“王牌系列,好用,一生推”……一系列夸张的描述极易引发冲动消费。但是等消费者买回来一试,才发现有些根本不适合自己,退呢,又退不回去,最后只能默默放在角落里吃灰。

  再次,有媒体揭露,一些打着“亲测”旗号的“种草”笔记背后,其实存在着大量的代写代发团队,他们根据一些商家的需求,编出有亲身体验感受的虚假“种草”笔记,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还宣称可通过技术手段刷粉、点赞,让相关笔记冲上热门,以达到宣传目的。这些虚假的、毫无根据的信息不知道欺骗了多少用户。这样的“种草”,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也是对网购环境的伤害。

  “种草”千万种,“拔草”须谨慎。“拔草”前要多看几个平台的介绍、更多网友的评论,还是那句话,草可以种,好东西要买,但无论是“种草”还是“拔草”,都要保持理性消费,避免“掉坑”。

  刘俊建议,对于“种草”产生的风险,还要关注顶层设计,从政策方面对平台、商家、各类信息推送机构都做好约束,对其中的虚假宣传零容忍,把好“种草消费”的质量关。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