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要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原标题: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人民要论)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不仅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而且有利于吸引外资、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已经具备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实基础。未来,应聚焦审批服务、创新创业、投资贸易、企业经营、市场公平、法治保障、社会服务、政商关系等领域,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并提出要加快出台外商投资法规,尊重国际营商惯例,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为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有利于进一步鼓励外国投资者长期经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当前,我们要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采取有效举措,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国际形势新变化、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不仅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而且有利于吸引外资、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因此,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既是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保障。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驱动、靠公平竞争、靠转型升级,这些都离不开优化营商环境。只有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破除束缚创新的桎梏,让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只有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才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让无效低效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退出,使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和利用,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加速融合,只有打开国门搞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才能获得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创造竞争新优势的有力保障。当前,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营商环境的竞争,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选择投资与贸易合作地的重要参考指标。人才往哪走、资金往哪流、项目在哪建,说到底取决于哪里的机会多、障碍少、效率高、服务好。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掌握主动,必须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竞争新优势。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具有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开放、简政放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从上一年度的第七十八位跃升至第四十六位。这表明,近年来我国改革成效显著,营商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为进一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对外开放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造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正在实现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形成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局面。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更大,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并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充分彰显了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也为我国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提供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发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我国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实验田”,加快推进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至今,我国已先后批准设立12个自贸试验区。这些自贸试验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很多方面第一个“吃螃蟹”,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几年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稳居世界前列,不断培育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不断破解突出问题为优化营商环境探索现实路径。近年来,面对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不断推进以“放管服”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不断深化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聚焦市场反映强烈、企业和群众关切的问题,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深化改革。我们创新监管方式,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政策连续性,大力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破解突出问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出现实路径。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需要聚焦审批服务、创新创业、投资贸易、企业经营、市场公平、法治保障、社会服务、政商关系等领域,统筹推进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流程再造。

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减并工商、税务、社保等流程。推行“证照分离”改革,重点在“照后减证”上下功夫;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取消的,通过“多证合一”等方式优化服务。推行市场主体简易注销改革,深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便利化改革。

营造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制度,持续优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流程,进一步清理精简审批、核准等事项,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推行联合审批、多图联审等方式,优化项目报建审批流程。及时动态修订评估技术导则,合理简化报告编制要求,缩短审批前评估耗时。推广“区域评估”,由政府组织力量对一定区域内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等进行统一评估。加快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政府定标准、强监管,企业作承诺、守信用,最终实现“零审批”管理。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压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公平公正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用法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健全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普法工作。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害产权和欺行霸市、商业贿赂、制假售假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建立定期专项检查制度。坚决打破针对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隐性门槛,大力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不断缩减清单事项,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营造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国依然大幅减税降费,特别是分步骤全面推开营改增,有效降低企业负担,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坚决查处偷税、逃税、骗税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税制权威和公平。

(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18日 09 版)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