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禁塑令”再度宣战白色污染

原标题:地方“禁塑令”再度宣战白色污染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塑料袋的使用量约为1万亿个,清理每个塑料袋需要花费公共财政17美分。全球每年使用约2000亿个塑料瓶,需要耗费5000万桶原油来制造。资料照片

随着海南省全面“禁塑”提速推进,“白色污染”治理再度引发关注。作为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之一,“白色垃圾”泛滥多年一直未得到根治,对生态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两年来,国际社会不约而同加大治理力度,从“限塑”到“禁塑”,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或法令。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限塑令”实施已有十余年,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屡限不止。加上快递、外卖等新业态迅猛发展,给塑料垃圾污染治理带来新的挑战。“禁塑令”再度宣战“白色污染”,能否“塑战速决”仍待观察。

“白色污染”治理成世界难题

最近,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海南经济特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相较于此前国内实施的“限塑令”,海南省的“禁塑”无疑吸引了不少眼球。

而所谓“限塑令”,即指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发布,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从“限塑”到“禁塑”,显示了我国在治理“白色污染”方面的一贯努力。不只是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白色垃圾”治理都是难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超过80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向大海倾倒满满一辆垃圾车的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所造成的损失高达每年80亿美元。另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塑料袋的使用量约为1万亿个,清理每个塑料袋需要花费公共财政17美分。全球每年使用约2000亿个塑料瓶,需要耗费5000万桶原油来制造。

为了遏制“白色污染”蔓延,国际上不约而同展开“限塑”甚至“禁塑”之战。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出台了相关限制塑料使用的政策或法令。

2018年5月10日,韩国政府表示,计划在2030年前将塑料垃圾减排一半,并将回收利用率从34%提高到70%。自2019年1月1日起,韩国2000多家大卖场以及1.1万家店铺面积超过165平方米的超市,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袋。否则,商家将被处以最高300万韩元(约合2700美元)罚款。

2018年8月3日,智利颁布法律规定,2019年2月3日起,所有大型超市、商场不得再向购物者提供免费或收费塑料袋。

2018年8月10日,新西兰政府宣布,2019年起禁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

2019年5月21日,欧盟理事会正式批准一项法案,自2021年起全面禁止欧盟国家使用吸管、餐具、棉花棒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法案明文禁止使用10项抛弃式的塑料制品,如免洗餐具、食物袋、吸管、饮料杯、保特瓶(一种塑料瓶)等。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6月10日表示,加拿大最早将于2021年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同时,之前由市政府负责回收废旧塑料的职责,今后将移交给塑料制品厂,以便回收更多塑料废旧品。

坦桑尼亚近日也发布公告,坦桑尼亚大陆地区将于当地时间201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禁塑令”,禁止进口、出口、制造、销售、储存、供应及使用所有厚度的手提塑料袋,违法者可能面临罚款或监禁等处罚。

此外,今年5月13日,来自约18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代表在日内瓦对《巴塞尔公约》作出修订,决定将塑料垃圾列入进出口限制对象,以限制目前猖獗的塑料垃圾出口行为。

中国探索“禁塑”希望“塑战速决”

中国也在“白色污染”治理方面加快步伐。“限塑令”实施十年来,对白色垃圾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

不过,“限塑令”施行效果仍低于人们预期。“管得住生产塑料袋的正规厂家,却管不住小作坊;管得住大超市,却管不住小卖部”的现象普遍。“主要有几个原因:替代产品较少,塑料限制范畴小,监管力度不大,政策配套不足等。”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高级行业分析师丁宁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近年来,消费者收入不断增加,原有的‘限塑’价格杠杆作用发挥已不明显,加上人们心理上逐渐接受塑料袋收费,因此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使用塑料袋的消费习惯。”北京再生资源和旧货行业协会副会长刘权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再次凸显。”

数据显示,仅2017年,国内快递包装塑料袋用量约80亿个,三大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百度)每天外卖订单量超过2000万单,如果每单仅使用一个塑料袋,年使用塑料袋就超过70亿个。

“限塑令”实施十年屡限不止,如何寻求突破?地方开始探索区域“禁塑”再度宣战“白色污染”。

近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海南经济特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标志着海南“禁塑令”推进再次提速。今年2月,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分阶段、分行业、分类别稳步推进“禁塑”工作。

加拿大循环经济专家克拉丽萨·莫劳斯基认为,海南“禁塑令”顺应了国际先进潮流,会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禁塑将为中国产业整体升级换代带来崭新机遇。

在丁宁看来,从“限塑”到“禁塑”,是我国对城市固废综合管理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从“限”到“禁”,执法力度和要求明显提高。此前“限塑令”往往只局限在塑料袋的范畴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所有塑料制品的限制。而此次“禁塑令”将塑料的定义延伸到了所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管制范围进一步加大。

在此之前,其他地方也在探索。2015年1月,吉林省正式施行“禁塑令”,规定吉林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2018年4月,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出台“禁塑令”,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违者将处以最高2万元罚款。

“此次海南‘禁塑’,与垃圾分类全面强制推广结合,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方案、替代产品的要求。政策联动下,‘禁塑’推广力度将高于十年前,预计实施效果也将有所提升。”丁宁说。此外,不少专家也认为,在“禁塑”政策驱动下,可以替代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物质材料制品也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专家建议局部试点后向全国推广

如何吸取此前“限塑”的经验教训,让禁塑令“塑战速决”?莫劳斯基建议,为让禁塑令的积极效果达到最大化,海南省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影响力,将“禁塑令”自上而下切实落实到零售层面;同时,充分利用沟通渠道宣传“禁塑令”内容,并积极鼓励绿色环保替代方案的开发,推动产业升级。“随着‘禁塑令’的逐步实施,政府职能部门应密切跟踪、收集成果收效与民众反应,及时发布,令不断完善的‘禁塑’工作广为人知。”

丁宁表示,此次配合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禁塑需要“试点先行”,加强政策配套,政府需要进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设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制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自发行为。

在刘权看来,“禁塑令”作为强制性措施,从趋势上看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一蹴而就。可在一些地区先行试点,根据试点评估结果,进行政策微调完善后,然后向全国推广。

丁宁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塑料制品的需求和付费购买塑料制品的承受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对不同地区来说,建议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模式。比如在经济发达城市,市民对购买垃圾袋价格不敏感,建议强制要求“禁塑”;而在次发达的乡镇,通过价格杠杆在限制民众使用的同时,逐步通过引导的方式培养拒绝塑料制品的生活习惯。(记者 班娟娟 周武英 北京报道)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