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必须被严打(云中漫笔)

人们常用“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来形容谣言传播之迅猛,辟谣之艰难。身处“信息如海,传播如风”的网络时代,网络谣言更是如同“病毒”一样令人防不胜防,网民纷纷中招,甚至误成“传谣者”。网络谣言不仅耗费了高昂的社会成本,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然而,网络造谣成本却较低,以“贵州儿童被性侵”这个谣言为例,造谣者曾说:发布不实内容,仅仅为了在网络上“刷存在感和猎奇”。这原因实在令人咋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谣言必须被严打,才能以儆效尤,防止造谣者屡屡出现,一再消费社会信任和公众的善意。

治理网络谣言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做好各项制度建设,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实际上,近年来,为加大网络谣言整治力度,国家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对“网络实名制”作出明确规定。相继出台的《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也对网络谣言等乱象对症下药。2018年8月,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线。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辨识谣言、举报谣言的权威平台。

谣言止于智者,网民也应该成为治谣主力。要越快切断谣言传播,网民就要有一双辨别网络谣言的“火眼金睛”:面对信息源模糊、事实不清的网络事件,需要多一些理性思考,冷静判断真伪。切忌一味的盲目转发与情绪发泄,警惕一不小心成为“传谣者”。

在互联网时代,关于辟谣,商业媒体平台也不能“独善其身”。应该不断加强与专业第三方辟谣机构合作,打通平台管理壁垒。有专家建议,可以创建大型共享谣言素材数据库,开展联合辟谣,就用户平台资质审核、内容监管等方面达成共识,制定相关行业社群规则。以微信为例,其陆续推出辟谣中心、辟谣助手小程序。据报道,截至2018年底,微信平台与网信、公安、食药监等政府机关以及学会、科普机构等社会力量,共拦截网络谣言84317条,辟谣文章的阅读量达10.9亿次。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要发挥特有的权威性,敢于担当,起到“主动灭谣”的作用。主流媒体是重大突发事件发布的主要通道,要承担起舆论引导功能、整合社会信息功能。面对泛滥的网络谣言,人们更愿意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主流媒体有责任发出鲜明的声音。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