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稳增长的重要依托

按语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极大加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新发展理念的“时”正在转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咬定目标不放松,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兴产业。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2019年要抓好的第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今年4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兴产业。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关键任务,必须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扎扎实实做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制造业有29个行业,加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两个延伸性行业,则有31个行业。2017年,我国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35万家,资产总计86.3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2万亿元,利润总额6.6万亿元;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26.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9.4%。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根据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以数量扩张为主,但随着工业化的进步,提升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到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工业品的市场需求逐步饱和,制造业的数量扩张日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迫切需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制造业具备了整体上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基本条件,正在进入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继续发展壮大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

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经过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制造业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很强,不少产业的产能进入了相对过剩阶段,亟待转型升级。二是国际竞争趋势发生了转变。经历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市场的长期磨炼,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压力考验,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正在由价格竞争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质量竞争。三是我国不断提升的科技水平对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了重要支撑。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发展观念的转变,国家的科技投入、企业的研发投入均有了大幅的增长,制造业的研发能力总体上处于较快上升的阶段,产业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在持续提高,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从发展空间看,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已经实现了完全的规模经济,只有推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才能带动制造业的总量继续增长,并保持制造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从发展定位看,制造业是我国产业的主体,我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加快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制造业的率先高质量发展,并带动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技术条件。

根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高质量发展的起步期,主要任务是从化解产能过剩转向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个阶段大约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推进期,主要任务是打好产业基础,提升技术平台,破解关键问题,巩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第三个阶段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期,主要是继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和层次,解决高新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广的难题;第四个阶段为高质量发展的稳定运行期,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制造能力、技术能力的需要。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和重点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制造业的供给质量,为此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依靠深化改革的办法和路径,破除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趋势,根据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在巩固制造业去产能成果和推进降成本、补短板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坚持在深化改革中实施好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未来一段时期,应当在深化改革中实施好符合国情特点的产业政策。比如,应该采取平衡发展战略还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是优先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还是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抉择的重大产业政策问题。同时,要加快产业政策的改革、调整和转型,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减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坚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两者融合发展的动因和条件是信息技术的嵌入。本来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是可以分离的,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等形式,使制造环节与服务环节逐渐难以分开,生产、销售产品同时也是生产、销售服务,硬件制造过程同时也是软件服务过程,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融合为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适应这个新的趋势,充分利用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平台,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处理好以下关系。

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产能过剩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等举措,有效去除过剩产能,能够促进供求关系的协调和价格的平稳运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条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有效途径,以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为标志的、更高质量的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将配置在过剩产能当中的资源吸引出来,重新配置到新的制造业生产领域,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短期来看,我们需要巩固去产能的成果,要对产能过剩的压力有足够的估计和应对。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将继续面临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下降、贫富差距拉大等因素影响了消费的增长,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的扩大,这一国际经济形势也使得国内的去产能任务更为艰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化解过剩产能结合起来,促进制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创造条件。

处理好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民营经济在制造业领域的数量占比较高,涵盖大多数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力量。国有经济在制造业中主要集中于具有垄断优势的行业,推动这些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引进或扩大民营经济的参与数量,提高民营经济在这些行业的比重。为此,要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特点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拓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参股、相互控股的渠道,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形成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郭克莎,系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