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知新觉)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这对大湾区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以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推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放眼世界,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都拥有大学集群,比如,纽约湾区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旧金山湾区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系统,东京湾区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这些大学集群吸引并加速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聚集融合,成为推动湾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今天,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动力,高水平大学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大湾区应加快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提升高等教育集群合作水平和质量。具体来说,要推动大学自身发展“小逻辑”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以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促进不同地区各类大学错位发展,引导大学在各自的定位上办出特色和水平,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达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协同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当今时代,高层次人才已成为竞争制胜的核心战略资源。提高大湾区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要求其建成世界级的国际教育枢纽和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专业结构是其重要环节。大湾区高等教育要立足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以此指引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对接,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领域,积极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培养适应和引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坚持融入发展促发展,聚焦大湾区建设需求,启动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共建广州国际校区,围绕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建设10个新工科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能够引领未来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取得了积极成效。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大湾区被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对大学与研发机构、创新企业实现集群共融提出了紧迫要求。应充分发挥高校带动作用,集聚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团队、高水平项目和平台,推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大湾区便捷高效流动,提升大湾区内各层次、各类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政府科技创新规划和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引导下,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主抓手,整合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国际研发平台、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聚集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以“政府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支持、企业主导”为原则,提高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指导和服务能力,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平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建设一批国际化、全方位、全覆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科技金融支持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新兴产业孵化平台,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的引领区。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17日 09 版)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