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日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会议强调,要破解多重难题、保持经济在高基数上平稳运行,关键靠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扎实落实‘放管服’改革新任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从近日公布的半年度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们不仅依靠逆周期调节措施来稳增长,更重要的是向改革要动力,依靠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在190个经济体中名列第46位,较上年大幅提升32位。但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仍有改进空间,当务之急,是把过去几年中的成熟经验和有效措施以立法的形式予以固化,并进一步复制推广。

  按照《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部署,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牵头推进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简称《条例》)起草工作,征求意见稿日前已向社会公布。《条例》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应当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按照规则公开透明、监管公平公正、服务便利高效、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要求,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可以看出,平等、便利和规范是贯穿其中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未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工作。首先,市场主体要平等。《条例》规定,对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各类市场主体均可平等获取人力资源、资金、土地使用权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这其实就是竞争中性的题中之意。

  其次,市场环境要便利。《条例》提出,对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包括企业开办、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审批、登记财产、跨境贸易、办理破产、企业变更和注销等事项方面,均应以便利为原则,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最后,政务服务要规范。《条例》强调,政府运行体系应该公平、公开、透明、高效,政务服务必须规范,服务流程必须优化,政企沟通必须顺畅,诉求处理必须及时。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规范的监管执法和法制保障予以配合,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

  总而言之,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减少相关部门对市场主体不必要的干扰,使其有稳定的预期。只有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才能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激发市场活力。以《条例》推出作为标志,坚决落实落地,营商环境将更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王静文)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