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加快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我省旅游业向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转变,着力构建数据支撑、科技引领、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为把旅游业建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优质现代服务业提供全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绿色发展,品质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于智慧旅游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让游客感受更高品质、更加顺畅的旅途体验。
 
  2.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省直相关部门要在本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充分考虑与智慧旅游的对接,市州、县区和景区、旅行社及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要分级规划,分年度抓好落实。
 
  3.坚持创新驱动,市场主导。推进大数据前沿技术在旅游业深度应用,实现旅游业从资源驱动、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品质驱动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有效投入机制。
 
  4.坚持资源共享,跨界融合。顺应全域旅游发展新趋势,加快打通部门行业之间数据壁垒,实现涉旅数据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防止信息孤岛化、碎片化。推进旅游与科技、文化、交通等业态跨界融合,为游客提供全流程、个性化智能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一中心三体系三朵云(即大数据中心,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营销体系和智慧旅游支撑云、功能云、内容云)”智慧旅游体系,实现“一部手机游甘肃”,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旅游在线营销能力全面提升,行业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智慧旅游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实现以下具体目标: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4G/5G移动网络、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服务;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大巴等人流集中区、环境敏感区、旅游危险区实现视频监控、流量监控、位置监控、环境监测;入甘游客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旅游消费总支出的25%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建成“一中心”。
 
  1.促进省直部门涉旅数据横向融合与开放共享。进一步深化公安、交通、银联、通信运营商数据共享,2020年前完成测绘、安监、质监、地震、气象、卫生计生、建设、在线旅行社等涉旅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共享。(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工信委、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安监局、省质监局、省测绘局、省地震局、省气象局,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2.打通全省旅游大数据纵向归集系统。完成4A级以上景区视频监控、游客流量监控系统与国家、省级平台对接。旅游重点市州、县市区建成本级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从省市县旅游部门到景区、旅行社、酒店、民宿等相关涉旅行业的数据对接。(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公安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3.建立省级大数据融合分析体系。以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为自主数据采集单元,构建景区客流、游客分布密度、旅行社团队数据、涉旅业态统计等不同维度的大数据样本,形成省级涉旅数据自主资产和甘肃智慧旅游内容云,推动数据资源在旅游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远程运维、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应用,形成旅游信息数据智能传感控制能力。持续挖掘涉旅行业大数据价值,对旅游运行现状、旅游资产、旅游潜力、旅游收入、行业发展、社会价值、产业价值等进行详细跟踪分析研究,形成月度、重要时段、年度旅游分析报告体系。(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统计局,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二)基本建成“三体系”。
 
  1.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
 
  (1)建立旅游综合监管平台。向上对接全国旅游监管平台,对下建成省、市、县三级互通的立体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实时掌握景区人流量、景区周边道路拥堵情况、天气情况,实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全程预警应急处置。(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2)建立旅游舆情监控平台。强化旅游舆情监控,实时采集分析互联网关注的旅游数据,监测社交媒体数据,及早发现甘肃旅游相关舆情。对重点舆情信息通过平台进行内部通报告知,并在微信、微博、互联网新闻门户、本地主要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快速发布应对信息,第一时间引导舆论走向。(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3)建立全省旅游行业协同办公系统。建设涵盖旅游管理部门、重点景区、3星级以上酒店、涉旅服务企业及交通、公安等涉旅部门为一体的网络协同办公系统,增强全行业信息发布、公文处理、协同办公、资源共享的时效性,打造全省旅游行业“无纸化、信息化、高效化、协同化”政务管理体系。(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2.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1)以甘肃旅游资讯网为基础,“微游甘肃”微信服务平台为核心,完善订票、订房、订车、旅游线路定制、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等一体化功能,面向游客提供无缝化、即时化、精确化、互动化的旅游服务。(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2)依托大型网络平台,开发电子导游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生动有趣的导游讲解、导游推荐等导游导览服务,建立面向公众的电子导游库,开展游客选择导游服务。开设一批甘肃旅游营销服务品牌专区,向游客提供包括酒店客房、景区人流、交通车流、天气等多方面涉旅信息的查询,协助游客制定、完善目的地行程。对接各大景区景点、车辆游船、航班等票务系统,提升公众购票效率。(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3)构建甘肃旅游交互评价平台,形成景区动态评价、导游服务评价及旅行社评价机制,实现游客旅游体验、服务质量的真实测评,推进景区、旅行社、酒店、导游等涉旅要素诚信体系建设,引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守法经营、诚信服务。(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工商局,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3.完善智慧旅游营销体系。
 
  (1)建立健全网络宣传平台。不断加大网络宣传投入力度,2018年全省旅游网络宣传经费比2017年翻一番,2020年旅游网络宣传经费比2018年再翻一番。各市州、县市区及各景区要将新媒体作为旅游宣传营销主阵地,用于新媒体宣传旅游的投入占到旅游整体宣传费用一半左右。强化“微游甘肃”等自媒体宣传,构建网站、微信、微博、广播电视网络相互协同,线上宣传与线下主题活动共同发力的立体化网络宣传矩阵。加强与周边省市及旅游热点城市之间的信息互通、景区共推和粉丝共享,扩大宣传效果,提升营销水平,持续提升“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2)创新旅游产品营销形式。广泛利用游客落地短信、网络热播剧、网上订票抽奖、网络投票、网络直播、达人踩线、网红游记、沙龙对话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向游客全方位、多维度展示甘肃旅游独特魅力。引导旅游电商平台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住宿+景区门票”、“交通+景区门票”等网络旅游套餐,促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电子商务模式落地,推进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与金融系统对接,建设甘肃综合性旅游服务预约平台,改变传统单一的旅游营销模式。鼓励本地旅游企业与不同类型在线旅行社合作,通过官方网站、微信等载体建设电商平台,进行旅游形象及特色活动宣传推广。(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政府金融办,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3)强化甘肃旅游国际网络宣传营销。全面升级面向主要海外客源地的多语种甘肃旅游网站,提供多种语言切换功能,大力宣传推介甘肃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政府外事办,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三)推进“三朵云”建设。
 
  1.建设以数据为中心的支撑云。在现有甘肃旅游大数据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数据接入种类,接入各部门、各行业涉旅数据,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建立集中、共享的数据中心,实时支持数据交换,推进单向、双向、可控、有序、安全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实现全省旅游大数据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全域共享”。(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2.建设以服务为中心的功能云。围绕政府、行业、游客需求,不断完善管理、营销、服务等信息化功能,推进全省旅游产业全覆盖、旅游管理全方位、旅游服务全链条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营销服务水平和游客满意度。(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3.建设以游客为中心的内容云。多渠道合法采集游客特别是专业旅游达人分享的各类图片、视频、游记、攻略等信息,形成甘肃旅游目的地特有的旅游信息攻略,并依托自媒体和腾讯、马蜂窝、携程等网络平台同步进行分发,引导游客出行,形成旅游目的地丰富的内容储备。(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四)加快实现旅游主业态智慧化。
 
  1.智慧景区建设。支持4A级以上景区建设智能导游导览系统,开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服务功能,2018年5月底前初步实现“一部手机游甘肃”。围绕游客游前、游中、游后需求,不断完善信息查询、产品预订、行中体验、便捷服务、分享评论等功能,使“一部手机游甘肃”成为游客出行的“金牌导游、贴心管家、文化导师和全能导购”,为入甘游客提供“一机在手、说走就走、说游就游、说购就购、说晒就晒”的完美体验。加强景区客源监测预警管理,利用移动基站等设施对进入覆盖区域的人流自动进行实时扫描统计,实时掌握景区人流密度,实现景区客流监测预警管理。(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中国移动甘肃公司、中国电信甘肃公司、中国联通甘肃公司,中国铁塔甘肃分公司,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2.智慧旅行社建设。建立智慧旅行社管理系统,提供完整的旅行社介绍、旅游线路、代理酒店、代理票务、旅行社组团信息查询等基本服务信息,同时兼具旅游电子合同管理服务、导游资质信息管理服务、保险、租车等其他服务。通过将旅行社业务信息和资源整合到统一的管理系统,为旅行社提供快速安全的数据交换标准和统一的管理界面,形成高效共享的旅行社管理体系。(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3.智慧酒店建设。鼓励酒店在接待大厅布置自助入住终端,提供客房选择、在线支付、领取房卡、自助退房等服务。在酒店客房布置智能终端,提供客房灯光、电视、窗帘、空调等设备的智能控制及旅游景区信息速递、酒店及周边信息查询等服务。配套多语种语音交互功能,方便外国游客使用智能设备。通过智慧酒店建设,实时获取旅游酒店入住游客数据。(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4.智慧民宿建设。引导民宿客栈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民宿客栈4G网络覆盖、公共区域视频监控接入、电子门禁系统建设,满足游客对住宿场所的安全诉求。建设民宿客栈信息管理平台,面向游客提供在线查询、预订、交易、位置服务等功能,并扶持民宿客栈开展餐饮、娱乐、购物等一揽子服务,进一步拉长休闲民宿产业链。(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省商务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五)提升旅游业网络扶贫实效。
 
  积极探索智慧旅游网络扶贫新模式,整合全省乡村旅游、农家乐、牧家乐、特色农产品资源,建设乡村旅游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在线查询、预订、交易等服务,配套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消费等信息服务功能,提升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进程。同时,将乡村旅游平台与大型网络平台、旅游部门自媒体进行链接,及时发布各类农事节庆节会等乡村热点信息,提升宣传营销实效,真正以乡村旅游的繁荣带活一批贫困村、脱贫一批贫困户,走出一条市场驱动、绿色环保、持续性强的旅游电商精准扶贫新路子。(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扶贫办,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六)促进旅游业融合与创新。
 
  1.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与旅游智能化融合。针对自驾游群体,加快实施网络“后备箱”工程,先期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50—80个甘肃特色旅游商品和农特产品实体示范店,涵盖景区推介、展馆营销、电动车租赁、休闲区、房车驿站、路况实时反馈等功能板块,使高速公路服务区成为甘肃旅游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最终实现大交通、大旅游、大协同、大监管、大服务、大集约、大效益的良好发展格局。(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公航旅集团,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2.建设自驾游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平台。依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天地图服务,以自驾营地、自驾线路、景区景点、维修服务站、加油站等自驾相关内容为重点,加快建设自驾游GIS服务平台,为自驾游客提供私人线路定制、保险预订购买、道路救援预订、医护救援预订、维修服务预订等一站式服务。完善旅游达人实用攻略,开展酒店住宿、景区门票等旅游产品在线预订、结算交易,构建自身营销渠道,实现与自驾游客直接快速交流互动,激发市场消费需求,增加旅游业营销规模。(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公航旅集团,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3.推动客运站点与旅游业“错峰对接”。充分利用全省四级客运站点闲置的运输资源,弥补旅游旺季旅游大巴运力缺口,打通客运班线与景区景点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依托各类客运站点,建设旅游宣传营销和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推动线上与线下、网店与实体店、展示中心与景区景点深度融合,让游客更加便捷顺畅地购买当地特色产品,让当地群众通过特色产品生产、销售等实现增收。(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4.全面推行旅游“一卡通”。加强旅游行业部门与互联网公司、金融企业合作,探索发行实名制国民旅游卡,落实法定优惠政策,实行特惠商户折扣。将甘肃旅游一卡通与景区、高速服务区、加油站等地布放的自助服务终端进行功能对接,持卡用户在省内景区刷卡验证即可享受门票减免或其他优惠待遇,在省内高速服务区享受消费优惠,从微信公众平台和旅游资讯网站查询各类优惠折扣信息,在加盟的各类商家购买产品并享受折扣,同时在便民自助服务终端进行各类生活缴费。通过一卡通使用信息,为旅游管理部门后期相关大数据分析提供重要支撑。(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七)补齐网络基础设施短板。
 
  加快3A级以上景区宽带网络、4G/5G移动网络建设,为游客顺畅上网、景区数据实时对接、旅游部门应急调度指挥奠定基础。加快旅游集散地、机场、车站、酒店、高速公路服务区、农家乐、牧家乐等涉旅场所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信息服务能力。(责任单位:省工信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中国移动甘肃公司、中国电信甘肃公司、中国联通甘肃公司,中国铁塔甘肃分公司,中石油甘肃销售分公司,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省智慧旅游建设,并成立全省“一部手机游甘肃”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各市州、县市区及各大景区管委会专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发展改革部门将“一部手机游甘肃”列入省市县重大项目,连续3年投入足额专项资金,保障智慧旅游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交通运输部门围绕大旅游、大交通建设,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各级客运站点与旅游智能化融合。移动、电信、联通、铁塔公司等通信企业加快涉旅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相关部门加强与旅游部门在数据交换、业务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共享与协作,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智慧旅游建设管理机制。各级旅游部门负责制定全省智慧旅游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统筹抓好智慧旅游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效果评估。
 
  (二)细化责任措施。省旅游发展委要紧密结合国家旅游局关于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一部手机游甘肃”实施方案》,分年度、分类别、分景区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统筹部署,抓好落实。各市州、县市区要尽快制定本地智慧旅游建设规划或实施意见,各景区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措施,强力推进。相关涉旅部门将智慧旅游建设相关内容纳入本行业总体规划,倾力支持智慧旅游建设。
 
  (三)强化人才支撑。省旅游发展委牵头抓好全省智慧旅游智库建设,各市州旅游部门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库,形成高端技术团队,做好全省智慧旅游宏观谋划、顶层设计和业务指导。有关院校积极研究申报增设智慧旅游专业,培养全省智慧旅游发展人才梯队。各市州、县市区及各景区确定专人对接落实关于智慧旅游发展的具体任务,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和一线落实工作,确保省上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全省智慧旅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强化资金保障。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向智慧旅游倾斜。旅游部门及景区景点积极转变思维,借助市场化手段和PPP等新模式,促进资源向资产、资本、资金转化,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满足旅游业智能化管理、服务、营销需求,形成多元化智慧旅游投融资格局,为智慧旅游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
 
  (五)强化评估监测。要将推动智慧旅游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对省、市、县旅游部门进行考核。各级旅游部门建立智慧旅游目标责任制,将智慧旅游纳入年度考评目标,制定智慧旅游标准规范,对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涉旅服务单位和企业实行量化考核,作为质量评定复核的重要依据。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智慧旅游项目和成果进行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推广价值等方面综合评估,改进不足,推广经验,持续提升智慧旅游工作水平。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