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年实现“五个翻番”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规划》。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微信号:cewenhua)了解,该《
规划》先是列出了陕西省丰富的文化资源数据和旅游产业状况,
分析了“十二五”期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成果。然后提出了统筹协调、重点突破,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市场主导、实体支撑,突出特色、差异发展4项基本原则,还有
分析了制约融合发展的4个主要问题。该《
规划》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达到6.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20亿元、文化旅游投资总额达到3100亿元、文化旅游新增就业达到20万人,实现“五个翻番”。发展布局方面
规划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结合陕西省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分布,加快构建以“两核十区”为主骨架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格局。建设秦岭国家公园、黄河国家公园、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这三大国家公园。建设64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76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城镇、71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传统村落。创作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好作品。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带动跨域融合。
文化资源丰富深厚 旅游产业规模庞大
陕西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4项,省级441项,市级1415项,县级4150项。西安鼓乐、中国剪纸(安塞剪纸、延川剪纸)、中国皮影戏(华州区皮影戏)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人,省级385人,市级1281人,县级3977人。
陕西省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时期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4.14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07万亿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1%,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A级旅游景区312家,其中5A级7家、4A级82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家,国家级地质公园9处;旅行社775家,其中出境社60家;旅游星级饭店382家,其中五星级17家、四星级49家,有农家乐经营户2万户。
构建“两核十区”融合发展格局
以西安、延安为两大中心的融合发展核心区。依托西安国际文化影响力、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要素和生产要素集聚优势。依托延安革命圣地形象,以延安市域内红色旅游资源为核心,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与黄土风情资源,凸显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感悟的红色旅游特质。
建设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榆林、汉中、安康、商洛、韩城、杨凌十个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展示区。宝鸡重点围绕“周礼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咸阳重点围绕“大秦文化”。铜川重点围绕“药王文化”。渭南重点围绕“民俗文化”。榆林重点围绕“大漠风情文化”。汉中重点围绕“两汉三国文化”。安康重点围绕“秦巴汉水文化”。商洛重点围绕“商鞅文化”。韩城重点围绕“史记文化”。杨凌重点围绕“农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重点任务明确 六项保障措施
一、建设临潼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秦兵马俑、秦始皇帝陵、华清池及骊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等景点及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关中城市群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将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做大做强“周、秦、汉、唐、华夏源脉、御温泉”六大文化产业品牌,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打造临潼旅游“一圈两地三线四板块”。
二、建设三大国家公园。秦岭、黄河和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既有壮美的自然奇景,又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具有至高性、唯一性、标志性。建设三大国家公园重点任务在于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遗产,探索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创新生态保护运行机制、开展生态体验和科普宣教,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三、建设64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76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城镇、71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传统村落。
四、创作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好作品。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带动跨域融合。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
规定了加强协调配合、完善配套政策、强化金融服务、增强人才供给、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宣传推广六项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