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天津市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一、发展现状
 
  全球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我国、韩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国际船市进入新一轮的调整周期后,汽车运输船、豪华邮轮、远洋渔船等高技术船舶需求增长较为明显。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遭受严重冲击,新订单大幅萎缩。我国三大造船指标从2010年开始全面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海洋油气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全面具备500米内浅海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深海装备制造取得一定突破;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初步实现产业化,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初具规模;超大型油轮(VLCC)、液化天然气船(LNG)、汽车滚装船等高技术船舶订单不断增多。
 
  天津是船舶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初步形成了以临港经济区为核心的造修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聚集区,聚集了博迈科、太重滨海、新港船舶等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龙头企业,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4家国家级专业海洋科研机构,以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天津大学海洋学院等10余家涉海研究院所和高校。掌握了超大尺度重型海洋装备制造、深海自主探测技术、海洋立体观测监测、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拥有300米水深以内油气田开发装备自主研发,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油气开发装备规模化生产,汽车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水下机器人等海洋观测监测装备制造,以及船舶综合船桥系统、海洋重力仪等船舶关键设备研发和制造能力。
 
  尽管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受国际船舶市场持续深度调整和国际原油价格影响,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现象依然突出,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建造周期较长,生产成本高,资金回笼较慢,企业运营资金压力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发挥天津港口、区位条件和滨海新区优势,将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打造成为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产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船舶工业军民融合天然优势,促进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和军品军贸等特色产品发展,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转化,推动船舶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作用,加快研发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
 
  坚持智能发展。加强生产制造环节成本控制,推进制造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在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中,通过信息深度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积极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绿色、节能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绿色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提高,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之一。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至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快速增长,达到170亿元。培育1-2家海洋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总承包商,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
 
  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提高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加快在临港经济区形成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基地和研发创新平台聚集区,以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的发展格局,打造3-5个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总装造船模式,推动数字化造船、智能化造船。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建造运输类、科考类及开发类等高技术船舶,推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以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资源开发超大型设备、深海作业吸力桩、深海油气核心模块为引领的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结构;推动水下滑翔机、自主水下机器人等深海装备产品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聚集发展
 
  提升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海洋局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临港经济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产业聚集区发展,打造6个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1.打造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依托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临港经济区建设海洋石油工程建造、维修、检测和特种设备装备基地,建设钢结构加工中心,喷砂、喷漆车间,卷制及海管加工中心等,整合分散于天津各地的子公司和分公司资源,成为中海油除青岛、珠海之外的第三块海油工程综合基地,提升我市海洋石油工程产业优势。
 
  2.打造深海油气核心模块制造基地。依托天津博迈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原有生活楼模块、电气模块、上部油气处理模块等产品的基础上,提升深海油气核心模块高效设计、建造、安装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成为深海油气生产核心模块制造基地,解决核心模块薄弱环节疲劳问题,提高模块抵御恶劣工况能力,实现深海油气生产储卸装置等核心模块产业化。
 
  3.打造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基地。依托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建设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车间,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修井平台等产品基础上,与国外公司合作完成自升式钻井平台及1500m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开发,形成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产品。同时设计开发海上石油铺管船、海上起重船、自升式生活辅助平台、边际油田试采平台、平台拆解船等产品。
 
  4.打造海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依托泰富海油工程装备(天津)有限公司,新建泰富港机及海工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采用柔性制造及生产线、智能化监控、物流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研制生产一体化紧凑型高效装卸船设备、海上作业高度稳定性系统、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化装卸船系统等智能产品。
 
  5.打造新港船舶重工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依托天津临港造修船基地建设,在医院船、科考船、滚装船、环保型散货船等高技术船舶,以及公务船、巡逻艇等特种船舶和军品军贸建造基础上,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维修基地,重点发展海洋平台工作船、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形成年修建3-5个海洋工程模块的生产能力。
 
  6.打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依托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能力,延伸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重点开展单机3万吨/天电水联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成套技术与示范,实现正渗透、膜蒸馏、石墨烯海水淡化等新技术产业化应用。
 
  (二)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积极拓展多产业间的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努力促进系列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搭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创新平台。
 
  1.建立创新合作平台。推动临港经济区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学会等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建立企业创新发展联盟。依托临港经济区,建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联合商会,集中扶持优势骨干企业进行产需对接,实现产能合作,支撑企业在市场资源利用、市场开拓竞争、商业运作模式等各方面共同发展。
 
  2.打造研发设计平台。促进船舶和海工装备龙头企业建立海洋油气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船舶建造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开展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研发。依托天津大学海洋学院、中船重工七〇七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船舶操控系统、水下机器人、深海智能装备、海洋3I(智慧港口、智慧海事、智慧航运)技术、海洋观测监测系统等研发设计平台。 
 
  3.打造新型海水淡化装备创新孵化平台。依托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建设专业化、链条式、全流程的新型海水淡化装备创新孵化平台,实现海水淡化新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安装、测试评估、产品定型等功能,初步形成新型海水淡化装备创新研发体系,形成海水淡化新工艺、新产品,实现海水淡化新装备的工程应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和装备能力增长。
 
  4.打造海洋工程装备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依托临港经济区,结合“互联网+”模式,建设海洋工程装备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为海工装备企业提供全球海工市场预测、技术咨询、交易中介等相关信息服务。通过中国(天津)国际海工装备和港口机械交易博览会,建立行业内企业产品信息库、投资信息库、总包采购商信息库、相关企业项目储备库等,强化海工装备制造与服务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
 
  (三)推动产业智能制造发展
 
  以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数字化工艺设计和工艺数据库建设为支撑,以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管理的智能化。
 
  1.推动船舶建造精益化管理。依据现代造船模式,优化精益建造管理体系,推动新港船舶、新河船舶等企业建立平面分段、曲面分段等船舶中间产品制造主要环节过程精益控制和关键工艺流程模拟仿真,达到生产成本有效控制,适用船舶精益生产的要求。
 
  2.推动生产过程数字化控制。推广船舶和海洋工程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博迈科、太重滨海、新港船舶等企业建立模块生产、船体加工、舾装制作的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打造数字化车间,打通设计与制造的关键环节,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有机结合。
 
  3.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作业。推进焊接、涂装、舾装等船舶建造关键工序的智能化,在船体分段制造阶段,推进自动化焊接设备的应用和涂装工位喷砂与喷涂的自动化。建立管件加工、铁舾件的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关键工序的智能化作业。
 
  4.推动机器人焊接技术应用。推进工业机器人以及基础核心零部件发展,研发多机器人协调工作、机器人自动粉末喷涂技术,完善机器人焊装线,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安装与维护的完整体系,推动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过程中的应用。
 
  (四)推动高端产品发展
 
  利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础,提升设计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医院船、海洋科考船、汽车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大力发展深海油气核心模块、海洋资源开发超大型关键施工装备、深海作业吸力桩等海洋资源开装备。
 
  1.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依托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先进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专业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处理系统,设计建造世界先进的医院船,开展海上军民医疗援助和国际救援;采用先进推进系统、科考设备、甲板渔捞等先进装置以及双层隔震等先进减振降噪技术,设计建造渔业调查功能先进的大型科学考察船;采用先进的发电机技术,攻克船薄板分段多、滚装设备复杂、精度要求高等难点,设计建造8000车汽车滚装船。
 
  2.推动超大型关键施工装备建造。依托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推动超大型液压打桩锤、超大型液压驱动单元、超大流量高频电磁阀和超大桩基适配器等4项新产品实现产业化,逐步形成海洋资源开发超大型施工关键装备新的生产流程和产品。
 
  3.推动浮式油气核心模块建造。依托天津博迈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浮式油气生产核心模块多层结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发,生产储卸装置抵御恶劣工况设计、核心模块薄弱环节疲劳特性研究,生产装置管系综合布局和防爆电器间设计,推动浮式油气生产核心模块产业化。
 
  4.推动深海作业吸力桩建造。依托泰富海油工程装备(天津)有限公司,开展深海作业吸力桩关键技术研发,完成原理样机和工程化样机的研制,制定企业标准,形成专业智能化生产线,实现深海作业吸力桩率先应用于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领域。
 
  5.推动深海智能装备产业化。依托天津大学、中船重工七〇七所等,利用深海压力模拟装置等专用设备开展水下滑翔机、无人水下航行器、海洋探测传感器等海洋装备技术研发及组装调试,以及海洋装备的标定、检验和测试。推动水下机器人在小批量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
 
  五、保证措施
 
  (一)加大金融支持 
 
  充分利用天津海河产业基金、天津海洋经济发展引导基金、天津临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作用,助力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融资租赁机构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物等海洋基础设施类融资租赁业务,对企业技术改造、高端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支持。推动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船舶和海洋工程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二)加强人才保障
 
  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围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人才引进和交流体系,形成高端人才灵活利用机制,拓宽国内外高层次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人才的引进渠道。着力培育一批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大产品研发、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团队。依托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新型技能型劳动人才。 
 
  (三)营造发展环境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宣传媒介,加强对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宣传报道。完善产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测机制,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全面指导行业健康发展。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行业整体国际影响力。对企业开拓市场、品牌建设、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等给予重点支持。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