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日前,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对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在2月15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今后我国将优化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转变。既为百姓提供优质、安全、生态的水产品,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

产管结合 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2018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78%以上,成为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随着水产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生态养殖模式迅速铺开,稻渔综合种养如火如荼,生态渔业模式走俏各地,水产养殖业发展亮点纷呈。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说,水产品是理想的健康食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摄入水产品应达到40克以上。但是,我国目前每日人均水产品摄入量仅为30克左右,为全球人均水平的56%,离推荐摄入量的下限值还有很大差距。中国水产品消费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连续6年产地监督抽查合格率都在99%以上,市场例行监测合格率由2013年的94.4%提高到了2018年的97.1%,多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张显良说,我国水产品总体是安全的,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关部门一直坚持产管结合、标本兼治,打好“组合拳”。

为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见》提出了三方面措施,一是强化投入品管理。强化水产养殖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的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用药指导。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属地监管职责,加大产地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督抽查力度,推动养殖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养殖水产品追溯体系。三是加强疫病防控。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优化水产养殖用疫苗审批流程,加快疫苗推广和应用。

有减有留 科学划定空间布局

尽管水产养殖业为解决“吃鱼难”作出了贡献,但产业发展依然存在制约因素。从外部环境看,养殖水域周边的各种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从内部环境来看,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水库、湖泊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如深远海、水稻田、低洼盐碱地等却没有开发,或者开发利用得不够。

从2016年起,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新一轮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求各地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依法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允许养殖区。目前,主产县规划编制已经基本完成,77%的主产县政府已经发布了规划。“规划必须依法依规,不得以产业发展规划替代空间规划,不搞禁养区扩大化,也不搞产业保护主义,该减的要减下来,该留的也要留下来。”于康震说,将继续推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的发布,实现全覆盖。

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在处理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时出现了偏差,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一禁了之、一拆了之。针对上述问题,《意见》明确要求,一是不该禁的不能禁,要科学划定禁养区。要坚决防止全区域、全流域、全海域“一刀切”,盲目扩大禁养范围。二是该禁的要坚决禁,但要给予合理补偿。对于法律法规明确禁养的区域,养殖设施要坚决拆除;对在全民所有水域未依法取得养殖证的,养殖设施也要依法拆除。同时,要考虑养殖户的合法权益,依法给予合理经济补偿。

“水产养殖问题是长期发展中产生的,解决问题也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能急功近利。”于康震强调,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养殖户提高健康养殖水平,提升养殖尾水处理能力,实现生产和环境协调发展。同时,要落实养殖者权益保护制度,对因公共利益需要退出的,要依法给予补偿,并妥善安置渔民的生产生活。

以渔净水 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认为水产养殖对环境有负面影响。于康震表示,并不是所有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都会给水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会对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则能对水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净化修复作用。

“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但是,一些地方水产养殖与水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太好,发生了水产养殖污染环境的事情。”于康震表示,从总体上看,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有限。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水产养殖排放量占农业排放量的4%。水产养殖污染物大多为氮磷等有机物,主要会造成水域环境富营养化,对水体的影响总体不是很大。

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中贝藻类以及淡水养殖中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都不是投饵型的水产养殖品种。其中,贝藻类占海水养殖总量的83%,滤食性的鲢鳙鱼类占淡水养殖总量的25%。这些养殖品种都对环境有着良好的净化修复作用。中国工程院研究显示,海水贝藻类养殖每年可以移出碳120多万吨,生态效益显著。

尽管如此,于康震表示仍要高度重视水产养殖对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意见》将改善养殖环境作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科学设置网箱网围、开展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等多项举措。同时,还重点强调要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属性,鼓励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和滩涂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