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发展新动力快速提升
一、消费品市场较快发展,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两位数。国内贸易市场业态结构、商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成为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引导消费、扩大生产、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3万亿元,增长55%;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1.6%,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
图1 :2012-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比2012年提高9.7个百分点,高出同期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2.4个百分点。
二、新兴业态迅速壮大,传统实体零售加快转型
“互联网+零售”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我国网络零售新兴业态持续快速增长,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同时传统实体业态积极转型调整,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发展。
(一)网络零售业态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大幅增加,网上零售市场交易额快速增长,市场地位明显提升,对拉动消费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网购用户规模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比2012年底提高11.1个百分点。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4.67亿人,比2012年底增长1.9倍,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7.8%;占网民的比重为63.8%,比2012年底提高20.9个百分点。从市场交易规模看,2016年,我国网上零售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一。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万亿元,增长25.6%,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2.6%,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根据网购用户专项调查结果显示, 2015年,网络交易额中占21.6%的部分是由互联网销售方式刺激所产生的新增消费。我国网上零售不仅在规模上稳居世界前列,在物流配送、商品种类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上也创出了中国特色。
(二)实体零售业态增长回暖
面对网上零售新兴业态、经营成本上升等方面的挑战,实体商业业态积极加快调整转型,不断推进业态创新融合,探索新的模式和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来实体零售业态增长总体呈恢复态势。2016年,在限额以上企业中传统实体零售业态总体增长7.8%,增速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扭转了2012年以来增速持续回落的态势。尤其是聚合了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商业模式——城市商业综合体呈现井喷式发展,吸引客流人数较多,市场销售增长较快。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商业综合体1088家,其中2014年、2015年全国新开业商业综合体合计为373家,占总数的34.3%。2015年,全国商业综合体全年总客流量为73.7亿人次,增长30.1%;平均到每个商业综合体,日均客流量为1.9万人次。2015年,全国商业综合体中商户实现销售额(包括零售业商户销售额、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商户营业额)5832.6亿元,增长22.5%。
三、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兴消费不断涌现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通讯器材、汽车、居住相关商品、文化用品等品质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一)升级类商品销售良好
从市场销售的商品品类看,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耐用品类和非耐用品类零售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0.4%和9%,耐用品类增速高于非耐用品类1.4个百分点。具体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商品类别:一是伴随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消费高速增长。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93.6亿G,比2012年增长10.6倍,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80.6%。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普及的加快,通讯类商品销售持续较快增长。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销售年均增速为23.3%,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7个百分点,是各类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二是居民住房及其相关商品消费快速增长。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建筑装潢类、家具类和家电类商品销售年均增速分别为17.1%、15.9%和10.9%。三是文化相关类商品增长较快。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年均增速为12.4%。四是我国已进入大众消费新时代,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进入普通家庭,升级型和环保型汽车成为市场销售的亮点。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速为8.4%。其中,升级型汽车SUV(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和环保型新能源汽车销售高速增长,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2016年SUV销量增长43.6%,远高于普通轿车增速;新能源汽车销售32万辆,增长84%;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24万辆,增长1.2倍。
图2: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各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速(%)
(二)服务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人们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释放,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大众餐饮等服务消费亮点纷呈。旅游、电影等娱乐休闲服务消费旺盛,尤其是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居民出游方式多种多样,“小长假+年休假”拼假方式所占比例增加,周边游、短途游同样深受欢迎,亲子游、出国游学、海岛旅游、邮轮旅游等旅游产品备受人们青睐。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旅游总收入为4.6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81%,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6%;其中,国内旅游人数为44.4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50.2%;国内旅游收入达3.9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3.6%。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457.1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倍,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27.9%。国家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优化大众化餐饮布局,支持大型餐饮企业建设主副食加工配送中心,发展标准化餐饮网点,培育了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大众化餐饮企业,同时注重弘扬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形成业态互补、高中低档协调发展、中外餐饮融合促进的发展格局。随着餐饮业基本转型到位,餐饮消费恢复两位数增长,增速由2013年的9.2%回升至2016年的10.8%,2013-2016年餐饮消费年均增速为10.4%。
四、农村市场培育取得成效,区域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带动下,消费市场区域结构持续优化,城乡消费市场差距进一步缩小,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一)城乡消费市场差距缩小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引导、鼓励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引进大型便利店和超市等,方便农村居民消费,同时,依托农村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以旅游带动消费,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建设,加快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把农村的优质资源引向市场。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落地,提高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和意愿,农村消费
市场发展较快,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不断缩小。2013-2016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为12.6%,高于城镇市场1.2个百分点。2016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
我国积极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纵深,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同时,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作用,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外资产业转移,取得了很大成绩。经济水平和商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带动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环境的优化,中西部消费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3-2016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1.1%、12.4%、12.1%和10.5%。2016年,中、西部地区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1.1%和18.5%,比2012年提高0.7和0.4个百分点。
五、市场主体运营良好,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作为流通市场的主体,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自身内部经营稳步发展,配套的相关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改善,对消费者信心有所提振。
(一)经营主体稳步增加
从经营单位规模、吸纳就业以及综合贡献来看,流通领域市场主体自身发展良好。一是经营主体单位数增长较快,随着我国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2015年末,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数18.3万家,比2012年增加4.4万家,2013-2015年年均增速为9.7%。其中限上批发业企业数为9.2万家,年均增速为8%;限上零售业企业数为9.1万家,年均增速为11.5%。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2015年限上批发和零售业内资企业数17.6万家,占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的96.4%,年均增速为9.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为3165家,年均增速为12.2%;外商投资企业数为3431家,年均增速为2.6%。二是吸纳就业能力增强。2015年末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1173.6万人,比2012年增加188万人,2013-2015年年均增速为6%。其中,限上批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为490.7万人,年均增速为6.1%;限上零售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为682.8万人,年均增速为5.9%。三是
行业综合贡献率提高。2016年批发零售业不变价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37.2%,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8.2%;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9.2%上升至2016年的9.5%。
(二)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消费品质量标准、市场监管以及消费者保护等问题十分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和
规划,对于提振消费者信心以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消费品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加快推进,现有消费品国家标准和已经备案的
行业标准近6000项,消费品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其中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鞋类产品等
行业的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0%以上,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十二五”期间增长了1.8个百分点。此外,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消费安全,加大对食品、药品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检验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大力推进肉菜和中药材等重要商品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在消费环境逐步改善的影响下,消费者信心有所提升。
过去五年,我国消费
市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需要指出的是,受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消费环境以及消费供给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消费潜力并未得到全面释放,尤其是满足新消费结构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体系还不够完善。展望未来,我国消费市场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只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进一步提升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意愿,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市场规模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新兴市场可望继续快速扩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继续凸显,并成为中国经济动力版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