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创新驱动成效突出

  一、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研发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在一系列强有力科技政策及措施保障下,我国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研发活动投入持续增加,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发经费规模持续扩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投入大国。
 
  (一)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使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为403.4万人年,是1991年的6倍,1992-2017年年均增长7.1%。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跃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达17606亿元,是1991年的123倍,1992-2017年年均增幅达到20.3%,超过同时期GDP年均增速(现价)5.3个百分点,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先后超过英国、德国,并于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目前每年对全球研发经费投入的贡献超过六分之一。
 
  (三)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国家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1%;2014年又迈上2%新台阶,达到2.02%;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1]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四)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资金对科技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7761亿元,是1980年的120倍,1981-2016年年均增长14.2%。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实施效果凸显。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企业分别达到2.44万家和2.42万家,分别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减免金额分别达到570亿元和1062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3.1倍和3.4倍,对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主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自1999年启动以来,累计安排资金约35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五)科技计划顺利实施。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973计划)、高技术研究(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顺利实施一系列发展计划,建立了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平台,推动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不断增加的科技投入使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形成了包括大科学装置和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数据库文献库、行业技术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较完备的科研条件。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50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科研硬件设施得到持续改善。
 
  二、科技产出量质齐升,重大成果举世瞩目
 
  经过多年的深耕厚植与艰苦拼搏,我国科技产出水平实现较大跨越,科学论文数量和被引用量迅速扩大,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知识产权产出、保护和运用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等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中国科技发展进程已经由过去的难以望其项背到如今的“三跑”并存。
 
  (一)科学论文成果丰硕。
 
  科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代表了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论文49.4万篇,是1990年的5.5倍;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论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7年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德国、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二)专利实现量质齐升。
 
  2017年,我国专利申请数为369.8万件,是1991年的74倍,1992-2017年年均增长18.0%;我国专利授权数为183.6万件,是1991年的75倍,年均增长18.1%。在专利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专利质量也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为例,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38.2万件,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为37.4%,比1991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率得到提高。
 
  (三)知识产权产出、保护和运用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经过40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2017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二位。2017年,我国受理商标注册申请574.8万件,注册量居世界第一;著作权年登记量突破274.8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200.2万件和74.5万件。国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先后出台《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保护机制,加强执法力度。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设立3个知识产权法院和一批知识产权法庭,建立了19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76个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到持续提高。
 
  (四)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2017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975.5亿元,是1995年的54倍,1996-2017年年均增长19.9%。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基础研究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外尔费米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五)高技术领域成就斐然。
 
  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高技术领域硕果频传。神舟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实现平稳交会对接;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运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自主研发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赶超国际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三、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给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科学探索和知识创新的骨干,各类科技创新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等新型科技服务组织日益壮大,区域创新空前活跃,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更是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2017年,我国日均新增企业1.7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5.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16.6%。截至2017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市场主体9815万户,我国新三板、创业板企业分别达到11630家和690家,独角兽企业164家,越来越多的创客、创新爱好者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来。
 
  (二)企业创新蓬勃开展。
 
  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据对74.9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调查显示,2017年有29.8万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39.9%。分行业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50.6%和29.3%;分规模看,大中型和小型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50.8%和39.9%;分登记类型看,内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及外资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38.9%、50.4%和50.7%。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各类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选择。
 
  (三)产学研合作明显加强。
 
  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成果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乃至千家万户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产学研融通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在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20.1万家企业中,将高等学校作为合作对象的企业占20.3%,将研究机构作为合作对象的企业占12.1%。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外部研发经费支出合计为342.6亿元,比2012年增长35.7%。
 
  (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已基本建立起包括科技咨询培训、技术孵化转化、投融资服务等多方面分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科技中介组织不断加快发展。截至2017年底,经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达5739家,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700家,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融通合作的平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活跃了技术市场交易,极大促进了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转化。2017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36.8万项,涉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面,成交总金额达13424亿元,是1991年的142倍,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65万元,是1991年的80倍。
 
  (五)区域创新梯次联动。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建设不断加强,高新区数量已由1990年的27个发展到2016年的146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家增加到9.1万家,实现了与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互动互补、互联互通。此外,上海、北京两个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具特色。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169项改革举措基本落地,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将引领中国创新发展的新高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外又一区域创新的典范。
 
  四、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引领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能力、活力稳步提升的同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愈发显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产品供给优化、新动能培育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一)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我国在质检、气象、地震、海洋和测绘等领域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不断完善,水平逐渐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35000个;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401个,已累计完成对140250个企业的产品认证。2016年,中央气象台和省级气象台共发布气象预警信号8551次,警报6069次。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668个,区域地震台网32个;共有海洋观测站(点)124个;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513种;全国共有各类科技馆近600个,每年为5000余万人次提供科普服务。
 
  (二)科技创新保障重大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成套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举国盛事。科技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质量效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应对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应急救灾、传染病防治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据测算,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从2005年的43.2%提升至2017年的57.5%,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正在稳步推进。
 
  (三)科技创新推动对外交往。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与我国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国家达158个,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112个。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启动,使各个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外溢成为常态,科技外交成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
 
  (四)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技术制造业逐渐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期,高技术制造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带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优化产业结构奠定基础。2017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5.8%,年均增长9.3%,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5.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为3183亿元,比2012年增长83.6%,年均增长12.9%,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0%,是工业平均水平的1.9倍。
 
  (五)科技创新提升供给质量。
 
  近年来,技术革新为企业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逾四成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共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9.2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3.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6.9%,比2012年提高5.0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项目中,以开发全新产品或者改进产品功能质量为目的的研发项目占比达到82.4%。科技创新成为改善供给质量的重要手段。
 
  (六)科技创新助力发展新动能。
 
  随着“互联网+”深入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突破,催生出一大批大数据企业、独角兽企业。电子政务、信息惠民、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迅速兴起,提高了政府治理水平和民众获得感。科技创新引领新动能发展,开辟了经济增长的新天地。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4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从“基本跟踪、快速追赶”到“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渐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但同时也应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仍属于后发国家,在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协同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领作用,勠力同心,奋勇向前,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