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量子是物质微观运动的粒子基本单位,她天生调皮,不安于现状,不断地在不同地方出现,找到“对上眼”的朋友,一旦两者运动频率相同,即会立即拥抱,合成一体,产生人们所难以想象的神奇能量。
记者日前采访了量子力学研究专家、深圳设施农业协会研究员茆学华教授。茆教授认为,跟人类相比,其实植物更懂量子力学,从光合作用到能量谐振转移,植物其实一直都在巧妙地利用量子世界的“戏法”为自己提供能量和吸收营养。因此,人们在研发生产肥料的时候,也应该多从量子世界的角度出发。
据了解,茆学华教授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做量子肥料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意味着用不了多久,更适合植物的量子肥料将会面世。
简单地说,如果从量子物理角度出发,一种好的肥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碳、粒径极小、谐振。
光合作用:植物与 “天”进行能量交换
从表面上看,光合作用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植物、绿色藻类和某些种类的细菌能够借助太阳光和二氧化碳产生能量,合成有机物。但事实上,科学家已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隐藏着量子效应。
你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一个来自遥远的太阳中的红蓝光子,与植物叶片中叶绿素中的光子接受天线产生激变,产生激子,与叶绿素中的隐花色素“对上眼”了,拥抱合体,产生生物电池,俗称ATP,为植物生长提供电动力,将“燃料”输送到植物机体的各处。激子产生的过程,《量子生物学》中称为激子能量转移。不管是光子,还是激子,如要找“对上眼”的朋友,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称为能量谐振转移。
能量谐振转移:植物与“地”进行量子交换
植物是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而碳元素是植物的基本元素,植物缺碳,其光合作用的效率将大幅减少。
从碳分子场能角度讲,是以“碳为主频率”波运动的。我们称为“碳频”物质,植物界量子“戏法”的秘密,就是以“碳频”分子展开的。
上面讲的是光合作用的量子“戏法”,是和 “天”进行能量交换,那么,植物的根系是怎样与“地”进行量子交换的呢?
植物根毛吸收营养系统的通道是“维管”,这个维管的外径约25nm,内径约为15nm。这个微观尺寸,太微小了,作为植物营养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关,粒径大小对植物的吸收至关重要,相信绝大部分的肥料还没有意识到它与植物之间尚存在有粒径这个考验。
植物界的量子“游戏”第二步是能量谐振转移。这就是要求肥料的场波频率与植物“碳频”分子波场运动的场波频率相一致,以使肥料营养能顺利地进入植物内,有效地被植物所吸收。
讲一个能量谐振转移的故事:古时侯,有一支部队战士在踏着整齐的脚步经过一个桥时,没有想到意外发生了,桥突然坍塌了。可以过大车的桥,为什么过人时桥会坍塌?后来,经科学家研究,这是因为战士的步伐频率与桥的频率相一致,产生了神奇的谐振现象,从而瞬间产生一个强力,突破了桥的结构力而使得桥坍塌。
同理,当肥料营养的场波频率与植物“碳频”分子波场运动的场波频率一致时,即会产生谐振,而谐振所产生的这一神奇的突变力,会使两个分开的分子合并,进而产生新的生命物质,这就是营养吸收的量子运动过程,也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物理规律,即:量子跃迁。
利用植物量子运动来生产肥料?
既然已经搞清楚植物利用量子运动来吸收能量和养分,我们在研发生产肥料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多从量子世界的角度出发?
茆学华教授认为,首先,植物生长的原始环境是野生态的,而野生态的层阶是由微生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多样性等众多因子组成,但现代农业大面积单一植物种植,使植物失去了野生态环境,又由于秸秆不还田,使土壤微生物失去了碳粮食,导致土壤中所含的有机碳逐年减少,而碳元素是植物的基本元素,植物缺碳,其光合作用的效率也大幅减少。
其次,植物在生物界是自养体,其特征是无消化系统,因而不能对有机大分子进行能量转换。在生态进化过程中,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进化成了植物体外的消化系统,对有机大分子进行了能量转换。
最后,从量子力学角度讲,植物是从体外吸收营养。再从形态上讲,植物是固体,而体外营养能量亦是粒子态的。粒子态能量要与植物固体发生联系,除了粒径够小,还必须遵循能量谐振转移定律,也就是说小粒径有机碳与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细胞的能量场场频率相匹配,才能实现能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