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2017年入冬后,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部分城市和农村居民在冬季供暖期而并未如期获得供暖。“供不应求”导致燃气价格上涨,多地区城市燃气公司供应告急,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备受关注。
2017年12月4日,环保部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这份特急函明确,“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进入供暖季,凡属(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已经完工的项目及地方,必须确保气源、电源稳定供应及价格稳定。12月7日,华能北京热电厂恢复应急备用燃煤机组应急运行,北方重启燃煤取暖。
群众供暖问题得到了保障,但仍有许多问题待解。“煤改气”究竟是否天然气供应吃紧主因?应如何推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
始料未及的供应短缺
事实上,无论是“煤改气”还是“煤改电”都是清洁能源供暖的选择,如今正在华北大部分地区积极推进。
从 2013 年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各地区陆续出台了与“煤改气”相关政策。2016年,环保部发布的《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止强化措施(2016-2017年)》中明确指出限时完成散煤清洁化替代。
2017年8月21日,环保部、发改委等九部委以及六省市地方政府下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要求2017年10月底前,“2+26”城市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并下达了各地煤改气(电)计划目标:北京市30万户、天津市29万户、河北省180万户、山西省39万户、山东省35万户、河南省42万户。
然而,由于工期太紧,许多地区并未按时完成煤改气(电)施工,一些已经完工的地区又由于气源紧张、供应不足,部分居民在冬季供暖期未能如期获得供暖。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可想而知。我国天然气管道价格与LNG价格实现双轨制,LNG价格全面市场化。李磊告诉记者,近几个月来,华北地区液化天然气(LNG)价格由3000元/吨涨至9000元/吨,“已经涨疯了,而且没货”。
11月底,河北省发改委发布紧急通知,自11月28日起进入全省天然气供应II级预警状态,即橙色预警,要求各地按照保供顺序对工业、商业用户限气停气。橙色预警状态下,表明全省天然气供需缺口达10%-20%。当缺口降至10%以下时,才会解除预警。
“气短”不能全怪“煤改气”
供应短缺,是否就该全怪“煤改气”?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是需求侧超预期规模的增长和供应侧始料未及的减少造成的。而今年12月日均新增的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煤改气”仅占30%左右。
姚强认为,实际上,很多地方未能及时制定严格、详细、能落地的“压非保民”措施,未能将增加的用气量用于民用,而是给了工业。有的还出现了一些不正常情况,如由于民用气和非民用气价格双轨制,一些燃气公司打着民用气的名义申请到更多天然气,却将低价购得的民用气销售给出价更高的非民用使用,赚取差价,从中牟利,使本该保障民生的天然气供给更加紧缺。
“气荒的产生,煤改气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问题不在气,而在于地方政府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还是犯了层层加码激进推进的毛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郭焦锋亦向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表示,此外,规划协调方面也存在问题,环境规划和能源规划之间是缺乏协调性,“煤改气,在有些环节出现了脱节,工程有些环节没完工,完成的工程气供不上。”
另一方面,天然气价格双轨制也是被认为是影响供需的重要原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亦向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介绍,天然气定价机制失调,市场化改革滞后,是导致供应短缺的深层原因。
“天然气价格没有理顺,企业(干活儿)没有那么卖力。”林伯强直言,即便出现供给缺口,如果企业有利可图,肯定会更加全力以赴生产满足需求。
郭焦锋介绍,目前我国天然气价格存在两个“双轨制”,即管道气和LNG气双轨制的,居民气和非居民气双轨制。
“在局部地区供气比较紧张的时候,有些企业可以把管道气变成LNG气,再通过加价销售到终端,就变相地提高了价格。这也是现在涨价的一个原因。”他分析指出,“另外居民气和非居民气双轨制,导致有些企业是不大愿意供居民气的,这样在居民领域凸显供需紧张。同时,下游企业可以向上游企业要供气指标,要来之后他们不一定把这些气供到居民,而供给了其他领域的用户,工业用可以卖高价。这样的双轨制也造成了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对外发布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下称《规划》)。《规划》对北方地区清洁能源取暖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包括清洁取暖现状、存在问题、热源选择等,并特别对煤改气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明确要在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其中2+26重点城市城区的清洁取暖率达到90%以上,县城和城乡结合部达到70%以上,农村地区达到40%以上。
《规划》要求“煤改气”要在落实气源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供、用气双方要签订煤改气供气协议并严格履行协议,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供气协议制定煤改气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
天然气改革需继续推进
“煤改气还是应当坚定不移继续推进下去,”这项工作的方向、目标和主要做法还是没问题的。”郭焦锋直言,一方面要总结经验教训,把计划做的更加完整、详尽、做的更好。最好能建立协调部门,对煤改气工程进行协调,将工作各个环节对接到位,落到实处。
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清洁能源供暖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良方。而作为其中的“主角”,我国的能源发展政策也一直对天然气青睐有加。有数据显示,天然气在全球一次能源中消费占比近24%,而我国的天然气占比仅为5.8%。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提出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达7%。但到2015年,这一数字仅从2010年的4.4%提高到5.9%,规划未能如期完成。2016年,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将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0%。如何让天然气的消费格局焕然一新,成为一系列改革关注的重点。
林伯强认为,由于政府规划将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例从目前的7%提高到10%,意味着今后天然气需求将快速增长。政府在推动天然气需求的同时,需要同时关注保障供给。
“从天然气角度来看,还有一部分工作要继续推进。”郭焦锋向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最重要的是推进天然气改革,尽快建立国家天然气管道公司,尽快实施管网第三方供给准入,让更多的基础设施让更多的企业公平使用。同时,建立全国天然气市场的交易中心,使天然气能够有序的有效的进行科学合理额调度,安排天然气的供需和不同地区的平衡。第三,加大对管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一些连接线,储备设施,调锋设施等。
郭焦锋介绍,从总量看,目前我国输气管道主要由三桶油运营,其中中石油约占75%,中石化、中海油分别约占10%,其余企业约占5%。从长输管网来看,我国目前里程数不到7万公里,与年供2000多亿方气量气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离满足需求、实现顺畅供应的要求至少需要增加3万公里。
“这些设施,几桶油都在投入,但不挣钱。一部分是由于分隔使用,没有规模效应。如果能够成立国家管网公司,就能够统一使用,提高规模效应。”郭焦锋直言。
2017年5月2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下称《意见》),明确了深化油气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意见》提出,要分步推进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干线管道独立,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实现油气干线管道、省内和省际管网均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
郭焦锋向记者透露,组建国家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有望在2018年落地,“气荒这个事儿为积极推进改革敲响了警钟,提供了动力。2018年,国家级的天然气管网公司可能落地。”
而在天然气价格改革方面。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宣布将改革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遵循“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制定和调整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大的反方向来说,长输管道按照合理成本价合理的原则,按8%的投资回报率定价,对于城市燃气的价格按照7%的投资回报率来确定价格。
“我还是这个观点,要尽快全面放开天然气价格,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把管道的价格管住。”郭焦锋直言,居民气和非居民气价格并轨,也非居民气价市场化,还是要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在一定时期内,由政府给予供居民气家给予定价。要让燃气企业可以实现保本微利,相信在价格改革之后大家就不会出现由于利益的原因,对居民天然气供气的积极性不高。
记者 谢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