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进行总体部署。
《意见》提出,到2025年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探索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显著提高示范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坚持“一区一主题”,依靠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意见》是首次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从国家层面系统指导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文件,对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八分之一、第三产业的四分之一左右,导致农业产业的要素不断流失,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徐南平表示,建设示范区就是要通过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通过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绿色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对于建设示范区的作用,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农村经济
研究部第一
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程郁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由于农业主要以小农户为生产主体,因此技术转化过程相对较长,而示范区的建设就是要加快前沿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将其转化成农业生产中的实际生产力。
其实,早在1997年我国便已设立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年来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干旱、半干旱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科技产出取得了国家科技成果48项,在全国建设的301个推广示范点,每年推广获得的收益超过170亿元。2015年,国家又批准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样在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可以说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意见》提出,目前我国示范区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对此,程郁表示,虽然很多高新技术能够在杨凌示范区得以实现,但是受到实施成本、农户技能掌握等问题的制约,推广到普通农户还需一番努力。同时,受限于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不充分,一些体制机制的约束亟待突破,这也是摆在科研成果转化面前的实际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徐南平表示,示范区建设将坚持“一区一主题”的原则,集聚创新资源,协调各类主体,特别是调动地方政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拿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其他同类地区作出示范。
示范区发展聚焦高质量
为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意见》部署了八大任务,即培育创新主体,做强主导产业,集聚科教资源,培训职业农民,促进融合共享,推动绿色发展,强化信息服务,加强国际合作。
在程郁看来,这八项任务需全面推进以保证示范区的发展质量。同时她强调,人才问题一直都是农业发展的突出短板,“由于农业的经营收益较低,投资回报较为漫长,因此农业科研人员以及从事农业现代化经营的人才都比较缺乏,如何吸引、凝聚高新人才仍是示范区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对此,《意见》明确,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评定制度和农业科技人员报酬激励机制。将示范区列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渠道,搭建育才、引才、荐才、用才平台。
程郁认为,保障农技推广人员的收益,一方面需加大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把农业的比较收益体现出来,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以此来让人才愿意留下来乃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还提出,示范区建设将坚持高标准,将对示范区定期开展建设发展情况监测,建立有进有退的管理机制。程郁认为,这是激励示范区发展,保证发展质量的方式之一。
而对于示范区的评价标准,徐南平表示,评价示范区建设是否成功,关键是要看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是否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是否增长了,农村是否更美了,这是跟其他示范区不一样,也是《意见》很重要的亮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