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传统产业都当成落后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切实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采取的一个很重要的改革政策,也是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主线。“三去一降一补”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不能把传统产业都当成落后产业。
我国当前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期。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我国新经济发展也走在了全球前列。大数据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助力,加速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给地方政府更好地完成“五大任务”提供了新手段。当然,此时我们尤须保持清醒:“没有落后产业,只有落后技术。”对于传统产业,不能简单地“降”和“去”,转型升级才是应有之义。因而,除了新技术手段,还应该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完善
产业政策激活市场机制,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眼下,“三去一降一补”还处在进行时,供给侧机构性改革还须持续推进,地方执行层面,还应更深刻地理解“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内涵,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尺度,真正提高供给质量。
产业链有高中低端,产业也有传统和新兴之分,如此才构成现实的市场系统。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二三产业之分,也往往存在夕阳、朝阳产业划分,但无论哪种产业,都是市场主体,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只不过,市场是个动态运转和升级更新的大系统,会与时俱进。因此,新兴产业会逐步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市场最活跃的因素,产业更新迭代由此而生。只是千万别简单化,这一更新迭代是个漫长的过程,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区隔也是相对性。传统产业曾经是过去的新兴产业,现在的新兴产业也必然会成为将来的传统或夕阳产业。这是市场的辩证法,也是市场规律的常识。希望整个市场都是新兴产业,那是不现实的。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改革举措,是为了解决经济下行的改革举措,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可持续目标的。在此情势下,落实“五大任务”其实有章可循,该“去”的去,该“降”的降,该“补”的补,政府给予政策引导,而关键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市场沉疴,提高供给质量。而从“五大任务”落实的情况看,还是存在走偏失序的情形。一方面,有些地方还是脱离不了政绩思维,以致对一些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心存“怜悯”,不愿意也舍不得“去”和“降”。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在执行“五大任务”时走向了另一极端,那就是对传统产业不加区分地“关停并转”,让一些还有发展空间、还能优化提升和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休克”退市。
如何辩证地处理好传统产业,是个艰难的考题。落后产能、产业特别是僵尸企业,可通过行政促进方式,让其快些退出。对那些还有希望的传统产业,地方政府不仅要“手下留情”,而且要给予充分支持。无论如何,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一定要采取更精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产业政策、科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