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面推动我国天然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天然气产业是我国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2017年,全国生产天然气148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5%;消费天然气230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7%;进口天然气92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6%。全国市场供销两旺,资源开发潜力还很大,我国天然气产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过,去年入冬以来,局部地区供气紧张,暴露出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瓶颈问题。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应从五个方面入手,推动我国天然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建设多元供应渠道。与煤、石油不同,天然气供应链在储存、运输方面有特殊要求,保障供应难度更大。尽管我国已经建成了连接国际市场的四大油气运输通道,但保障天然气供应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此,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多元化供应渠道,实现资源来源多样化,做到自产气、进口气,管道气、液化天然气(LNG)、煤层气、页岩气等多气源互补供应,摆脱依赖某一地区单一气源供气的困境。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采取投资开发气田、长约进口、现货贸易等方式获取海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当前,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加大海外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创新合作模式,与资源国探索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第二,消费侧要统筹
规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实现能源转型升级,消费革命也很关键。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都要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变。科学用能、节约用能、提高能效,要通过调整消费结构来实现。我国是煤炭大国,不用煤是不可能的,但要在清洁利用上下功夫。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我们要尽力“减煤、增油、发展气”。而提倡利用天然气,亦须防止盲目发展。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同步
规划,协调发展,使得消费总量的增长与供应总量的增长相匹配。此外,应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实现天然气与光电、风电、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多能互补,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条件。我国分布式能源供应于2002年起步以来,已建成和在建试点项目250多个,而美国已达6500个,相比之下,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天然气调峰问题。发展天然气产业,我国面临的最大瓶颈是调峰能力不足。以北京为例,用气峰谷相差10—15倍,而美国峰谷差约4倍,欧盟是3—5倍。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调峰储备工作气量一般是高峰期用气量的10%至15%。我国现有调峰工作气量只有3.4%。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0%,作为高度依赖进口气的国家,调峰能力明显偏低,应适当增加调峰工作气量,至少达到消费高峰气量的12%。
天然气调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采取多种方式相互调剂,提高调峰效率。主要的调峰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气田生产调峰。安排部分气田作为调峰气田,用气低谷时降低产量甚至停产备用,高峰时则根据需要多采气,以应对用气高峰。二是管道调峰。大型管道本身就有一定储存能力,调整管道工作压力,可以提高或减少供气量。三是储气库调峰。这是调峰主力,要
研究我国储气库建设的资源条件和建库方法,利用废弃油气田,加快储气库建设。四是LNG调峰。与管道气一并配套建设LNG接收站,提高区域调峰能力。五是用户调峰。对用气大户进行双能源设计,可以适时转换使用能源,起到调剂作用。六是用气单位建罐(库)调峰,小量储备解决临时应急之需。
第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我国发展天然气产业,应在充分发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的基础上,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开放市场,允许更多的投资主体进入天然气领域。要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实现中央与地方,国企与民企,国内与国外协调发展,逐步完善我国天然气市场。
第五,加强
行业监管,理顺价格机制。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发展潜力很大,迫切需要加强
行业监管,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当前最主要有三方面的任务。一是要组织制定标准。标准是监管的依据,执法的尺度。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首先应组织
研究制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只有在统一标准的指导下,监管才有效,才能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天然气市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明确监管机构,完善监管体系,督促企业执行标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高效、安全的天然气供销网络。二是要理顺价格机制,有效管理天然气价格,这是完善天然气市场的关键环节。三是加强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和运行的安全监管。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油气管道需要全面维护,必须加强安全监管,该新建的要建,该翻修的要修,不能带病运行,不得违规操作,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杜绝出现重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