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季度,我国共生产煤炭8.98亿吨,同比增长2.2%,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生产煤炭25.95亿吨,同比增长5.1%,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
三季度,我国进口煤炭8295.9万吨,同比增长15.9%。前三季度累计进口煤炭2.29亿吨,同比增加2412.6万吨,增长11.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
三季度,煤炭
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6074.1亿元,同比下降10.3%。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为17857.5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28.9个百分点。
三季度,我国出口煤炭108.7万吨,同比下降15.1%。前三季度累计出口煤炭345.2万吨,同比减少306.2万吨,下降47%。
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3.5亿元,同比减少3%,去年同期增速为209.9%。前三季度,实现利润总额2327.5亿元,同比增长14.5%,较去年同期增速723.6%大幅下降。
三季度末,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应收账款为2552.2亿元,同比下降7.8%。
三季度,煤炭
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25.86亿元,同比增长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54.48亿元,同比增长2.1%。
三季度末,煤炭
行业从业人员为326.6万人,同比减少4.2%。
总体来看,三季度我国煤炭产业平稳运行。
首先,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虽比一季度的6.8%和二季度的6.7%略有下滑,但幅度并不大,经济总体呈平稳运行态势,这为煤炭产业经济平稳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其次,煤炭
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环境下,也有很大改变。随着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煤炭
行业的深入推进,落后产能的退出、过剩产能的化解,从根本上保障了煤炭市场的供求平衡、价格稳定。去杠杆,特别是降低制度性、政策性成本措施的出台,为产业投入产出率和利润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再其次,煤炭产业经过“黄金十年”的高速增长,量的扩张已经超速。经过几年时间的深度调整后,客观上有步入新的发展周期的要求。恰在此时,能源发展“十三五”
规划下发,新的要求防止了煤炭产业重踏量的扩张老路,而是着力于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和动力焕发,由此增强了产业韧性,才有逆境中投资逐季增加的好势头。
四季度向好可期
四季度若不出大的意外事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并继续深入推进的政策环境下,煤炭经济运行不会改变轨迹,向好可期。不会再次出现大量的过剩产能集中释放,煤炭市场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价格腰斩的极端场景。也不会出现煤价非理性大幅上涨的情况。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高度警剔客观存在的风险。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之风越刮越烈,多年形成的国际市场格局、贸易价格体系被打破,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秩序。
异常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不能低估。导致的全球经济下滑加速的风险仍在,若把控不力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就宏观政策层面判断,坚守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应变,不断完善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将成为目前的取向。基于此政策背景下,煤炭下游产业也难产生煤炭需求新的增量。
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在已经出现煤炭产业经济景气度温和向下的情况下,防止其演变成过度调整、击穿运行箱体十分必要。
坚持稳中求进与应变
稳中求进是党中央、国务院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为应对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提出的新常态下的发展方针,就是要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具体到煤炭产业,要稳煤炭供给、稳价格、稳投资、稳就业。
在目前“黑天鹅”事件多发的形势下,稳中求进的同时还要稳中应变。稳中应变是稳中求进的要求,只有稳中应变,才能做到稳中求进;只有稳中求进,才能更好地稳中应变。借鉴国内外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类似的形势下,由政府引导设立一支维稳基金是十分必要的,这支维稳基金主要在产业出现异常情况时使用。
坚持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站在新发展起点的客观要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发展观。进入“十三五”以来,煤炭产业开始了高质量发展,以增强产业韧性。
下一步,要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建立健全、不断完善高质量的绿色供给体系,通过质量提升,提高煤炭产品供给质量,满足能源消费革命需求;通过效率提高,提升煤炭产出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自我积累能力;通过动力变革,增强产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合理的体制机制、科技和管理创新。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激发发展活力,加快从生产要素投入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
为此,煤炭企业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巩固取得的成果,努力深入推进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出清僵尸企业要坚定不移,同时要注重发展先进产能,以确保能源安全供给。
去杠杆解决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应毫不动摇,但策略上首先要稳杠杆,防止资金链断裂;降成本要注意发挥企业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加大力度,在企业努力降低经营性成本的同时,政府通过正税清费等举措降低制度性、政策性成本,重点是降低所得税,合理征收流转税、资源税,取消煤制油消费税,取消铁路建设基金和港口建设费;补短板要积极主动,立足自身优势,重点要放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和煤炭深加工转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