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近日,“2019(第十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和全联冶金商会2019年年会相继召开,众多钢铁业内人士共话在钢铁去产能完成目标的新形势下,钢铁行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多位人士认为,虽然去产能结果显著,但产能扩张、产能置换、地条钢“死灰复燃”问题频出,随着后续合规产能的持续释放及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现有脆弱的供需平衡态势有可能被再次打破。同时,因下游行业压力迟早会反作用到钢铁行业,钢铁行业难以长期保持高速发展。因此,预计在经历2018年行业历史最好时期后,2019年钢铁行业或呈现震荡下行。
钢铁行业效益再创新高
2016年以来,钢铁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上限目标。合计取缔地条钢企业700多家,取缔产能1.4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升至80%以上,已基本进入合理区间。
“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明显好转,钢材价格整体回归到了合理区间,利润达到最好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处长文刚在全联冶金商会2019年年会上表示,2018年全行业生铁、钢和钢材产量为7.71亿吨、9.28亿吨和11.06亿吨,同比分别增加3.0%、6.6%和8.5%。综合价格指数处于历史高位,年平均115.8点,同比增长7.6%。较钢协1994年4月份标准价格指数增长15.8%,较“去产能”前的2015年大幅度增长了72.6%。
“去产能”以来,钢铁行业利润连续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钢铁行业主营收入7.65万亿元,增长13.8%。实现利润4704亿元,同比增长39.3%,相比2015年,利润增长近5551亿元。行业负债率方面,钢铁行业重点大中型企业资产负债率65%,同比下降2.6%,较2015年降低6个百分点。
以民营钢铁企业为例,全联冶金商会数据显示,民营钢企钢产量5.47亿吨,同比增长8.1%,钢产量占全国比重由2017年的56.53%提高到58.96%。生铁产量4.2亿吨,同比增长3.47%。钢材产量7.39亿吨,同比增长6.97%。吨钢利润468元,销售收入利润率7.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从2015年的68.9%,下降到2018年的62.93%。
扩产冲动明显 巩固成果难度加大
全联冶金商会会长张志祥表示,中国钢铁工业由数量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产量已经由供应数量的不足转向品种结构性矛盾,钢铁产品的需求进入了饱和期。
张志祥认为,2019年钢铁产量超过2018年的水平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意味着由基本平衡向供过于求转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高额利润驱动下,部分地区和企业投资钢铁行业意愿非常强烈,产能扩张冲动明显,违法违规建设问题时有发生。”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巡视员吕桂新在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做出上述表述。
吕桂新指出,随着后续合规产能的持续释放及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现有脆弱的供需平衡态势有可能被再次打破。2018年,我国粗钢产量9.28亿吨,创历史新高。严禁新增产能已经成为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巩固的关键。
张志祥也表示,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的条件下,由于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会随之提高,加上新建产能释放,如果行业自律不足,产量过剩会随时出现。
“我们产量增长有些过快了。”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表示,1至2月,钢铁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生铁、粗钢、钢材分别同比增长9.8%、9.2%和10.7%,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但需注意的是,与国内的高增长相比,全球粗钢产量增幅仅3.9%。
一方面是钢产量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是原材料矿价的提升。李新创说,钢材低价位与矿价上挺造成今年钢企效益骤降。前两月,钢厂效益下降38%,销售利润率由去年的平均6.9%下降到现在的3.5%,企业亏损面增加10个百分点,有近1/4的企业亏损。
“钢铁行业不会长时间一枝独秀高速发展。”文刚表示,下游行业压力迟早会反作用到钢铁行业。
警惕简单搬迁、盲目求大
有业内人士坦言,部分城市钢厂企业搬迁影响较大,钢焦生产分离情况严重,加大环境治理难度和企业负担。“38个城市钢厂,占全国产能近40%,有20多家被要求搬迁。一些地方要求钢企搬迁,只是挪一个窝,只搬离十几公里。”
对此,吕桂新表示,简单化的异地搬迁难以解决结构性问题。目前存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地的钢铁产能过度集中,高炉、转炉长流程项目占比过重问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其以全国2.2%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5%的粗钢产量,高炉、转炉长流程占比高达98%。单位面积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总量大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之地方政府倾向于在省内,甚至市县范围内对钢铁企业进行简单化的异地搬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产能总量和地区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
“城市钢厂搬迁成为热潮,建设大型沿海钢铁基地受热捧。”吕桂新表示,我国钢铁产业沿海布局基本完成。“但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仍在规划沿海布局。”
同时,吕桂新指出,目前华南、西南地区等一些钢铁产能相对不足的省份,争相吸引产能进入,盲目求大,忽视自身要素禀赋,未来极易造成新一轮钢铁“围城”。
他建议,地方政府应从行业实际和企业利益角度出发,妥善处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大钢铁项目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审慎决策,稳妥推进。对于有条件的城市钢厂,优先选择就地改造,对于资源、能源等要素不足的地区,鼓励企业转型转产,关停退出,或向域外转移。
“产业布局要有长远规划和目标。”张志祥说,例如通过能耗指标跟着走,鼓励产钢密度大的企业走出去,调控钢铁工业的产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