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解读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印发了《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就规划的编制背景、重点考虑及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
 
  一、我国海水利用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利用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自2005年我国首部《海水利用专项规划》颁布实施以来,海水利用在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推进下,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低温多效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初步具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成套能力,自主技术在国内建成日产万吨级以上示范工程,开展了10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的示范应用,多套海水淡化装置出口海外,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
 
  截止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规模100多万吨/日;年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量达到1125多亿吨。海水淡化水主要用于沿海电力、化工、石化、钢铁等企业的锅炉、生产工艺用水。此外,天津市、浙江舟山市和青岛市海水淡化工程通过“点对点”供水或与常规水源按比例掺混后,进入市政管网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我国海水利用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纵观全球,海水淡化呈现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规模增长迅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新技术研发活跃等趋势。截止到2015年,全球淡化工程规模8655万吨/日,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淡化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海水利用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发展规模小、机制不健全、竞争力弱、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特别是在政策方面还存在制约因素,亟需通过出台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推动我国海水利用技术不断创新和产业健康发展。
 
  “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海水利用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规划》的制定将为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规划》编制的重点考虑
 
  《规划》客观总结了我国“十二五”期间海水利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策模式,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导向。考虑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形势,《规划》主体包括:总体要求、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提升海水利用创新能力、健全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推动海水利用开放发展、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六个章节。
 
  在框架设置和内容上突出问题导向,一是应对海水利用规模化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将“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提升海水利用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二是对应目前海水利用产业政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健全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三是应对海水淡化技术产业与国际接轨和国际化战略需求,提出“推动海水利用开放发展”。
 
  为了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资金安排,设立了若干专栏。此外,还从强化规划组织与实施、建立多元投入保障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三、在空间及应用布局上,《规划》中提出的任务
 
  “十三五”期间,为解决沿海日益紧张的淡水资源危机问题,《规划》将重点从沿海严重缺水城市、离岸海岛地区和产业园区三个层面推进海水淡化的规模化应用。
 
  一是在沿海严重缺水城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区域大型海水淡化民生保障工程及配套管网。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模式及投资、运营和管理机制,增强沿海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二是在海岛地区,针对不同海岛发展海水淡化的需求,按照逐岛功能定位、分期分类开发的原则,通过实施海水淡化“百岛工程”、“进岛上船”计划,有序推进自主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在海岛地区的应用。其中,在人数较多、面积较大的有居民海岛和拟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建设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如:浙江舟山市绿色石化基地计划配套建设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在满足石化基地用水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舟山本岛周边临港工业岛的供水水源结构。同时,在面积较小、人口分散、具有战略和旅游价值的海岛建设小型海水淡化装置,并对于海岛上已建时间较久、运行状况欠佳的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海水淡化装置在海洋渔船上的应用。
 
  三是在沿海产业园区,依托电力、化工、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规划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配套建设输送管网,实施“点对点”分质供水,向区内企业供应不同品质的淡化水,如: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计划建设3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为临港产业园区内的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高耗水企业进行定向供水。同时,推进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在电力、化工、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新建、改扩建项目中的应用。鼓励海水综合利用,完善产业链条。
 
  四、海水淡化关键技术装备的国际对比及“十三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的方向
 
  国际上已商业化应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多级闪蒸、低温多效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分别达到88万吨/日、80万吨/日和54万吨/日,最大单机规模分别为7.9万吨/日、6.8万吨/日和2.7万吨/日。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发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近年来在国家科技支撑、海洋公益和海洋经济区域示范等项目的支持下得到较快发展。与国际前沿相比,我国海水淡化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整体技术水平亟待提升。在高性能膜材料、节能工艺和专用药剂、关键设备、大型海水淡化系统集成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
 
  “十三五”期间,通过推进核心材料装备国产化、提升工程服务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技术持续创新,使我国海水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接轨。在关键装备国产化方面,将重点推进海水反渗透膜、传热材料等核心材料和高压泵、能量回收、蒸汽喷射泵等关键装备研发与应用。并通过提升海水利用设计、加工、建设、运营、管理工程服务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正渗透、电容去离子、石墨烯膜制备等海水利用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使我国海水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接轨。同时,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对国际海水淡化发展需求,通过与国外研究机构及企业等协同创新、建立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新平台,进一步推进海水利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输出自主海水利用技术装备,全面提升海水利用国际竞争力。
 
  五、海水淡化水的饮用安全问题
 
  目前,一些公众对海水淡化水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些顾虑,主要是因为对海水淡化技术了解得还不够透彻。海水淡化技术就是人类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为自己创造更多可饮用水的一种开源技术。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淡水,其总量约占海水的97%,有13.3亿立方千米,是巨大而稳定的淡水储库。大自然的水循环其实就是海水淡化的过程,海水经过阳光照射后蒸发,通过雨、雪、露、云、霜、雾的形式变为淡水,在地球表面重新汇聚成江、河、湖、海。
 
  从国外经验来看,阿联酋、科威特、沙特等中东国家都已把海水淡化水作为重要的生活饮用水,如卡塔尔和科威特90%以上的饮用水来源于海水淡化水。在马尔代夫等一些岛屿国家,饮用水更是几乎全部来源于海水淡化水。以色列等国家也已将海水淡化纳入全国水资源配置体系,修建了连接淡化厂与集中供水系统的管路。
 
  海水淡化水属于高品质的饮用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甚至优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可以作为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岛的水源。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