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1月25日电(记者 崔清新)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民族工作领域首个国家重点《规划》专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就《规划》的亮点进行分析解读。
亮点一: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加快发展的新时期。《规划》围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分析“十三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机遇挑战,提出了《规划》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大举措。
《规划》咨询论证专家组组长、“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樊杰认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政府在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兜底线方面的职责要进一步明确。《规划》深入分析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突出强调化解矛盾、补齐短板和提升能力,作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为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亮点二:差别化支持政策助力发展
《规划》着眼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从财政、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社会、环境、人才和帮扶9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差别化支持政策。比如,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确保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在总盘子中的比重继续增加;在民族地区安排的农村公路、安全饮水、流域治理、林业重点工程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市地州级配套资金;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鼓励民族地区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民贸民品企业发展等。
《规划》咨询论证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认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能否按期脱贫,是《规划》实施的关键,给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就是为了确保民族地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这些政策针对性强,与发展趋势相契合,非常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
在王延中看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地区自然遗产特色鲜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且基础薄弱、自身造血能力不强,有必要坚持从中央大力支持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采取差别化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亮点三:科学设置发展目标
一个规划的落实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规划》设置了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团结发展7大类23个定量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6个,约束性指标7个。
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徐世英认为,这些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重点和目标。
徐世英说,《规划》指标设计重点关注如何缩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差距、应对“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困境、突出民生保障、加强民族团结。比如,在突出缩小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方面,需要大力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进步,加大追赶速度,体现在经济类指标值的增速上要高于《纲要》指标。为此,《规划》设计了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三个结构性指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一个效益性指标。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规划》积极回应各民族群众的诉求,推动建立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生保障机制,设计了脱贫、就业、养老保险等指标。而在民族团结方面,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十三五”期间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规划》设计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率、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指标。
亮点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更具针对性
目前,我国总人口在3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有28个,他们被称为“人口较少民族”。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居住偏远、社会发育水平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高度重视,此次《规划》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设定了目标:到2020年,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在实现“一达到、二退出、三保障”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四通八达”。
参与《规划》编制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邢伟认为,“十三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更加突出了分类指导、文化保护和传承、产业培植和干部人才培养等问题,同时,在重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基础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向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自然村、民族乡、自治县延伸,受益面更加广泛。这体现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是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很好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