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聚焦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洋洋洒洒33大条,条条都有机遇和利好,农业一片大好。
与此同时各类解读扎堆亮相,但几乎都是大而全的“发声”,对于不同
行业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实际指导意义不大,还是有距离感。
不白认为一号文件是趋势和政策导向,不同
行业不同层次的农业经营主体要结合
行业和自身经营的实际来解读才有意义。不白就选择“适度规模经营”,这个与草根涉农创业密切相关的话题,絮叨一二,和各位农友交换意见。
草根农创人恰恰对应“适度规模经营”
中央一号文件里是这么说的:“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其中包括适度规模的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公司+农户的基地合作模式,而这也是不白见到的很多草根涉农创业者正在积极探索的。
我们知道中国小农经济,个体农业盛行了4000多年,适度规模经营是区别于这个历史而言的农业提质增效的路径,方向和路子肯定没有问题。
但一号文件里同样提到,适度规模经营比如农民合作社,将是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这表示,以前只抓生产的思维落后了,生产者应该变身经营者,解决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不出去这个最大的痛点。适度规模经营也意味着“健康发展”。
草根农创人“适度规模经营”三大准则
一、适合市场收益的最大化规模。不白认为应该从2方面阐述:第一,以销定产,不盲目扩产,产能都能转化利润。第二控制产量和质量,保质保价。
不白拜访过一位养藏香猪的生意高手,刚开始区域内就他们家养,从年出栏从几百头到3000多头,2016过年期间还供不应求。
按照这个红火趋势,今年一定是要扩大养殖规模的,但他明确跟不白提出,要收缩产能。原因是近年周边养殖户陆续加入,区域内这一特色猪肉的供给价格一定下降,他要针对部分高质量客户来做高质量的供给,控制产量保质,保价,保利润。
二、适合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规模。这一模式要做成功也有几点。
1.有自己特色的核心单品,之前不白走访不少小农场案例,或是靠猪拱活农场,或是靠鸡蛋敲开活路,或者靠特种养殖来撑起门面,都是以核心单品聚拢用户再带动其它产品销售。
2.要立足本土,不贪大求多,先做本土小而美。
3.善于运用互联网营销、体验营销、社区和社群营销来聚拢种子用户,进行口碑式传播扩散。
4.订单农业是最好的激活手段,聚拢城市用户群体,满足其安全食品定制需求,立足本土解决物流派送问题,以销定产解决供销不对称问题。
三、不“上规模”的产品,要更加注重“质量”。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业增质提效,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是关键点之一。
包括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等等。
不白一直强调的是,地方土特产品,区域地标农产品是很好的涉农创业切入方向,传承发展、升级开发背后有一大波红利。但是这样的农特产品很多恰恰不是“上规模”的产品,只适合走价值路线而不是大批发大路货的路线。因此在渠道、包装营销和生产品控上都应该有自己高质量的“把控”。
之前不白走访过的湖南郴州的“高山禾花鱼米”,高山云雾区、鱼米共生环境下培育出来,传统农耕耕种,产量有限,就注定只能做价值而不是做价格。
它直供城市高消费家庭、有差异化的品牌形象和价值感的包装,有统一标准的生产基地,善于做用户体验营销等等动作都塑造了独有的价值。
草根农创人“适度规模经营”四个方向
一、立体农业方向。一号文件提倡粮改饲、改豆、改杂粮的同时,也提倡多样性农业。在一个适度规模经营的农场或者合作社内,不白认为立体农业是发展多样性农业经营,降低风险,提质增效的一个有效措施。
比如我们在种植经济林木、果木的同时搞林下生态养殖,不仅能形成小生态循环,还能增产增收。
二、生态农业方向。一号文件的一个重要导向是大力发展生态保育农业,扶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农业项目,整治生态不良的区域和项目。
草根农创人在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搭建自己的循环农业体系,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将成为命题和挑战。做不好,可能被“三振出局”,尤其是养殖
行业。
三、产业融合方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康养+农业,食品+农业,餐饮+农业,互联网+农业,每一个维度的重新思考和定义,都能带来农业,农产品的价值拉升。
关于农业深加工,未来各地将会立足区域优势或特色产业集中培养一批示范单位和企业,产业园区的落地也会带来各种服务便利,不白认为与其寻求补贴,不如期待这种发展环境的蝶变带来的“外在助推”。
四、品质农业方向。品牌农业,品质农业是大势所趋,可追溯、标准化是标配。这也是一大挑战,溯源和品控变得至关重要,做不好也很可能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