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解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立足新的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领先优势,促进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实现引领型发展,科技部近日印发了《“十三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为便于相关部门结合自身情况做好落实工作,科技部高新司相关负责人对《“十三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解读。

       1.《规划》出台的背景。
 
       “十二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标志性引领作用,成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为主要的战略力量。经过20多年尤其是过去五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承载“四位一体”的战略使命,着力推进“五个转变”,正在迈入全面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的新阶段。目前,国家高新区队伍扩大到156+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达到17家,战略位势显著提升。
 
         国家高新区发展到今天,面临一个新的变革期。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社会主线。《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正在深入实施。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正逐渐形成。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高新区迫切需要以战略提升为导向谋划实现高水平的科学发展。立足新的形势,国家高新区必须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要全面发挥自身的领先优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在优化结构、转换动力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开拓发展新境界。
 
       为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有关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新的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领先优势,促进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实现引领型发展,科技部编制印发了该《规划》。
 
        2.《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为方向,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优化国家高新区、自创区战略布局,着力营造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实现经济、科技、社会、生态和谐统一,有效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战略定位: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引擎,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点。将国家自创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的创新特区,积极打造国家高新区“升级版”。
 
       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省级高新区升级,支持在农业科技产业优势突出的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大部分地级市布局。统筹中央改革部署与地方改革需求,鼓励支持若干创新成果多、体制基础好、转型走在前等有条件的区域,依托国家高新区积极建设国家自创区,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家自创区区域布局。
 
       发展原则: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分类指导。
 
       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国家自创区建设成为构筑国家先发优势的示范样板,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40家左右。实现“四个率先”:率先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和高效率的创新体系;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格局;率先形成绿色协调发展的科技产业新城区;率先形成开放共享、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平台。
 
       3.《规划》的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集聚高端研发创新资源,吸引和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资源和平台,加快在战略必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力争取得重大颠覆性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建设新型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支持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打造若干区域创新高地。
 
       二是“优化创业孵化链条”。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和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创新型孵化器,形成一批创业生态社区。优化加速服务机制,引导加速器服务向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柔性化方向创新。支持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是“集聚创新型人才”。依托各级人才计划,着力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顶尖科技人才和创业团队,推动跨区域创业者、技术移民、企业家等来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大力支持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发展壮大。加强创新人才、企业家、产业技能人才培育。创新人才激励、评价、流动、服务等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四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创业企业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加强对独角兽企业的研究与跟踪,出台专项政策,发现和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积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平台企业,鼓励国家高新区龙头企业平台化转型,构建大企业创新创业生态圈。
 
       五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投入。集聚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支持科技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实现改制、挂牌、上市融资,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建立科技企业信用体系。
 
       六是“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聚焦尖端产业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培育一批在全球具有先发优势的原创新兴业态;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存量经济优化升级。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生态升级。
 
       七是“加快建设科技产业新城区”。深化高新区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新区创造适合各类创新创业人群交际、交流、交往的新型空间,建设智慧、绿色、集约、宜居园区。
 
       八是“扩大全球链接辐射”。加大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与当地区域经济、科技一体化发展,扩大辐射共享范围。链接全球创新高地,持续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鼓励各类主体“走出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高新区围绕“一带一路”推进跨境产业链布局,共建海外科技园,加强国际辐射,推进中国“软实力”输出。发展市场化、社会化国际组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服务与文化环境。
 
       九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落实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金融等领域改革。优化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健全智库参与的决策咨询制度。支持城市群国家自创区探索更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