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一、《意见》制定的背景
健身休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健身服务、设施建设、器材装备制造等业态,是社会公众参与体育最直接的领域,是体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省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匹配,与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还不匹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 号)精神,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11个地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意见》。
二、我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目标
《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省健身休闲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健身休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健身休闲意识不断增强,健身休闲赛事活动丰富多样,健身休闲产业规模约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0%;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体系,打造国际知名的健身休闲目的地和全国领先的高端健身休闲装备制造集聚地,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
三、我省健身休闲产业重点发展的项目
《意见》提出,我省重点发展的健身休闲项目主要有日常健身、户外运动两类。日常健身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等普及性运动项目,以及民间传统健身休闲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体育项目。户外运动项目包括山地户外、水上、航空、汽车摩托车、冰雪等运动项目。《意见》还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儿童的运动项目,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运动项目。鼓励各类户外运动协会、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组织开展户外运动赛事及培训活动。同时,结合2022年杭州亚运会,开展全民健身与亚运同行主题活动。
四、实现我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目标的方法
《意见》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推动:一是壮大健身休闲市场主体。从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发展、壮大体育社会组织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扶持政策。二是促进健身休闲产业与旅游、健康等产业的相互融合,同时充分发挥我省互联网优势,打造“健身休闲+互联网”模式,促进人工智能在健身休闲领域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快健身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提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健身服务、体育培训、场馆服务、竞赛表演等服务业在健身休闲产业中的比重;提升健身休闲器材装备研发能力,由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借助赛事营销、参加展会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四是加强健身休闲设施建设。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健身休闲基础设施网络、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布局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健身设施的要求。鼓励探索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五是优化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平台。提出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构建“四区五带”(杭州现代体育服务业都市区、宁波海洋体育产业都市区、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示范区和金华-义乌健身休闲用品制造转型发展示范区等4个健身休闲都市区;浙东滨海、浙西-浙南山地、沿钱塘江水系、沿太湖、沿瓯江水系5个运动休闲产业带)健身休闲产业总体布局。鼓励创业创新,加强健身休闲产业创业创新教育服务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参与体育休闲产业创业创新提供服务。强化品牌赛事培育,力争形成一市一品、一县一品的赛事格局。六是改善健身休闲消费环境,强调挖掘群众体育消费潜力,激发大众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支持群众进行健康消费;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引导消费理念。
五、政府在推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中加强组织实施的途径
《意见》强调要以规划、政策、改革为抓手,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健身休闲领域相关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健身休闲行业信用体系。二是优化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对使用荒山、荒地、边远海岛土地等建设的健身休闲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对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并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的体育设施类产业项目,按规定给予土地计划指标奖励。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健身休闲项目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健身休闲项目。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企业及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推动成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力量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联合经营等方式参与健身休闲产业。四是加强人才保障。通过加强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提升健身休闲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五是健全健身休闲服务规范,提升产品质量标准,以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为基础,完善我省健身休闲产业统计监测机制。六是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及时研究协调健身休闲产业发展重大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