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1.推进医联体建设
推动医联体改革是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指出,要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刘延东副总理多次主持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
研究部署,将医联体建设列为2017年深化医改的10项重点任务之一。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也出台了医联体的相关文件,就加快推进医联体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2.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好处
一是对需方,也就是老百姓来讲,组建医联体,直接的好处就是“大手牵小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本市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二是对供方,也就是本市整个的医疗服务体系来说,组建医联体,能更好发挥各级医疗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有助于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构建有序转诊秩序;有助于建立优质高效的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助于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3.本市医联体工作已开展的探索
2010年,原上海市卫生局会有关委办局下发《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沪卫医管[2010]21号),在全国率先启动医联体改革。2011年,上海市分别启动瑞金-卢湾、新华-崇明两个区域医联体试点,各区也开展了积极探索。至今上海已组建以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为主要形式的40余个医联体,本市47家三级医院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
2016年,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儿童医院、新华医院、瑞金医院等三级医院,在全市构建了“东、南、西、北、中”五大“儿科医联体”,覆盖到区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技术支撑和辐射,解决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的临床服务需求。目前已签约222家医疗机构,稳步推广20余项儿科适宜技术。此外,部分实力雄厚的市级医院还探索开展省际医疗联合体。
4、本市医联体的工作目标
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以区域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为主要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进一步优化本市医疗服务结构,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本路径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促进本市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要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2017年,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推进1至2个紧密型区域医联体试点,探索医联体医保总额付费。以本市一所(或多所)市级医学中心特色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本市若干特色专科医联体。
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本市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得到进一步落实,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推动落实家庭医生“管健康”、“管费用”,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5、本市医联体的主要组织形式
一是区域医联体。各区政府统筹
规划所属医疗机构的功能布局,将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站)、专业康复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紧密联合,可与市级医学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组建区域医联体,主要职责是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和上下联动,为区域内居民提供全程连续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根据区域医联体内部各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区域医联体可又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类型。其中紧密型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以统一管理为纽带,以理事会章程为规范,以人员、流程、信息方面的业务整合作为切入点开展合作,其中的牵头医院享有统一调配医联体内部各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权、资产使用权,医联体作为总单位进行医保资金总额预付;松散型医联体内各各医疗机构独立运行,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各区可综合考虑区域面积、常住人口、医疗资源配置、交通等情况,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组建一个或几个区域医联体,选择适合本区实际情况的医联体组织模式,有条件的区可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二是专科医联体。以本市一所(或多所)市级医学中心特色专科、特别是临床重点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尤其是郊区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本市若干特色专科医联体,提升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和技术水平,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郊区医疗机构专科整体服务同质化水平,形成与区域医联体补位发展模式,方便本市居民就近就医,为本市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三是辐射型医联体。市级医院在参加本市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可以教育、培训、科研合作、接受疑难重症转诊会诊为主要合作形式,跨省际与若干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辐射型医联体本市医院不命名分院,不兼任法人,不派驻长期团队。
本市三、二级公立医院还可发展面向基层、对外合作帮扶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心电诊断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直接面对患者的互联网诊疗服务。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中医医疗联合体,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6.如何推进医联体
近期,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本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8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我委将根据国家及本市关于医联体的工作要求,稳步推进本市医联体工作。一是加强指导与总结,规范本市医联体运作。重点推进区域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建设,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郊区医疗机构专科整体服务同质化水平,方便本市居民就近就医。二是依托本市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及“1+1+1”分级诊疗签约工作,促进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信息、资源共享,为居民提供连续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三是加强对医联体的考核。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导向,建立医联体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医联体运行和成效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有效指导医联体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