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
2018年1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月1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科技部副部长黄卫介绍《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回答记者问,对《若干意见》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政策解读。
出台《若干意见》的总体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调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若干意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指导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文件。总体考虑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基本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
二是突出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分析新时代我国基础研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作出了全面部署。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回应科技界关切,特别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我国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匮乏、投入不足且投入结构不合理、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若干意见》提出了政策措施。
《若干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完善制度机制,促进基础研究融通创新与发展,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和原则
《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
《若干意见》提出了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遵循的五项原则:
一是遵循科学规律,坚持分类指导。
二是突出原始创新,促进融通发展。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活力。
四是加强协同创新,扩大开放合作。
五是强化稳定支持,优化投入结构。
《若干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20条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发展,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强化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优化基础研究区域布局;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建设。
三是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稳定实验技术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四是提高基础研究国际化水平。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五是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推动科普、弘扬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
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若干意见》任务部署,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工作进度,出台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若干意见》要求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科研发展进入快车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基础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基础研究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主要的表现:
一是投入大幅度增长。
二是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大幅度改善。
四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有一些数据可以来说明发展的情况: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都对我国科学论文进行发布,根据发布的情况,我国科学论文数多年排在世界第二,引用数首次排到第二,前些年都是排在第四,这是SCI的数据,最近另外一个数据比这个数据还要乐观,根据爱思唯尔SCOPUS的数据库,2016年中国论文全世界排第一,比美国论文还要多。
这些年特别是有一些有影响的成果,铁基超导、量子信息、中微子、纳米、空间科学、干细胞等成果陆续都有报道。比如基础物理领域连续三年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水稻高产优质形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和“聚集诱导发光”这两项是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个是植物方面的研究,一个是材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2018年1月,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体细胞成功创建克隆猕猴,这是上海的神经所成功创建了克隆猕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解决基础科研方面的问题
总体上,我国的基础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看,从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看,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比如科学的理论、原创的思想是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还非常之少,这是下一步主要努力的目标。
二是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特别是缺乏能够心无旁骛、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的基地和队伍,长期稳定在一个方面上深耕的队伍和人才比较缺乏。
三是投入总体不足,而且投入结构非常不合理,企业投入的基础研究非常少。基础研究投入主要是靠政府,而且主要是靠中央财政。
四是环境,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评价,在开放共享以及人才流动、稳定、激励等机制方面仍存在问题。
加强基础科研采取措施的方向及安排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活力。特别是要使科研人员能够潜心长期的从事基础研究。
二是强化基础研究的系统部署,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更加重视,要加大对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还要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通发展。
四是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特别是注重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实验技术人才的培养。
五是营造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良好环境,比如要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改革,要探索科研活动众包众筹等新的科研活动的方式,推动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改善基础研究的评价。同时,还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
总之,《若干意见》的目标就是为了建设科技强国,不是跟我国的历史比,不是跟一般的水平比,是跟国际最高水平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这个目标比。最近,中国成功实现体细胞克隆猴,这是第一次成功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有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就可以研制出遗传背景相同的疾病动物模型,开展脑疾病药物筛选和脑神经图谱绘制的进程会大大加快。所以这项工作是对社会和对人类的贡献。《若干意见》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科学家能够多出这样的成果,这也是下一步进一步推动的目标。
为科学家营造潜心研究的环境是世界性的问题,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就必须心无旁骛,做长期稳定的研究,这是由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每一个国家在推动基础研究的时候都把这个作为很重要的政策目标。基础研究跟其他的研究相比,它的周期比较长,是一个团队坚持多少年才做出来的,而且在很长的研究过程中不容易体现科学家的价值。《若干意见》对营造宽松的环境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
一是加强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还要发挥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作用。因为现在大量的基础研究都是竞争性的安排,在稳定支持方面要有所探索,有所强化。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要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申报、评审与决策机制,遴选基础研究项目时更加注重对研究方向、人才团队及其创新能力的考察,要简化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落实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使科研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科研研究,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三是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要开展基础研究差异化评价试点,要针对不同的高校、科研机构实行分类评价,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还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扩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的选择权,健全完善科技奖励等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的荣誉感。还要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过去五年时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增加了一倍,从2011年411亿多增加到2016年820亿多。基础研究的投入始终是政府投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各方面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在社会各界呼吁加强原始创新大背景下,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幅增长。现在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方式主要是两种。
第一种是稳定支持,就是把经费直接交给科研机构、大学来管理,科研机构和大学根据自己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判断来安排。
第二种是竞争的支持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计划、基金来安排,政府发布资助方向和指南,各个单位可以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来争取承担项目。
近几年来稳定支持大幅度增长,目前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两者之间的比达到了1:1。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近几年大幅度增长,但总量和发达国家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我国中央财政科技投入里,基础研究经费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OECD发达国家的基本水平,20%左右。但是投入结构和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区别,在我国基础研究投入里,政府的投入占到90%多,企业投入比较低,其他的社会力量投入也比较低;但在一些发达国家,联邦政府财政投入占整个基础研究的比例不到50%,企业投入将近20%,还有社会力量,慈善基金、社会捐赠等等的投入。
下一步随着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在投入方面除了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包括继续大幅度增加稳定支持之外,在2030年的重大项目实施里也要考虑基础研究的长期部署,还要增加地方财政和企业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方面,要采取的措施是,在组织实施一些国家重大项目,包括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联合出资共同组织实施,同时促进重大成果在当地进行落地、转化,这样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税收、就业等。还要通过税收的优惠扶持等措施来大幅度增加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我国已经探索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进来,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进来,并有比较成功的案例,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推广。
慈善捐赠事业近几年发展比较快,捐赠教育、捐赠医疗这方面比较多,但是用来支持基础研究的相对比较少。这是下一步非常重要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开辟一个新的渠道,通过慈善捐赠的渠道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诚信建设是基础科研的生命
科学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所以科学诚信问题是科学的生命。现在我国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科研诚信的工作机制。科技部和大概二十多个部门成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共同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工作,就是要宣传教育,在制度上、源头上对不端行为进行遏制。比如这次肿瘤生物学的集中撤稿的问题,还不完全是造假,有的是不规范流程和程序,科技部联合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中国科协等一起对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全面的梳理,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进行分析,及时对这些人员进行了处理。
第二是要配合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了诚信问题,再去申请课题、投稿、做人才计划等,就会受到惩罚,这不仅是行政的惩罚,还是社会诚信体系对你的惩罚。
第三是加强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建立数据库,对严重失信责任人,在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诚信信息化系统里一查就知道了,就可以采取限制性措施。
第四是要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教育,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加强评估,如果能够用更好的方法评估科研成果,也能遏制这方面问题。
第五是科学问题只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评价和评估,不能用社会上一般的议论、一般的看法。所以当科学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评价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需要一点时间。历史上有很多重大科学突破出来时不被认可,后来经过一段时间被认可了。也有很多成果一出来轰动于世,但是时间长了科学重新证明了当初发现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甚至当初还有缺失和不对的地方。所以社会对科学成果的评价要用科学的方法。比如基础研究,要坐得下来,要耐得住寂寞。科研人员希望很快就能出成果,但是良好的愿望不一定很快就能实现。科学研究探索的重大的趣味和意义就在这个地方。要有一点耐心,社会要有一点容忍度,使得科学家能够在很好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下开展科研工作。
科学评价的问题,尤其是对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比较看重论文和获奖情况,对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影响力和意义注意的不够。基础研究如果这样评价会出现引导上的偏差。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对该所科研人员及其成果的评价,采用国际同行评估,重点看国际影响和研究工作本身的科学价值。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么大,不用一根尺子量每一个学科,量每一个科研人员。比如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应该以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进行评价,知道科研人员在很投入、很深入的做,就应该多给一些宽容、一些时间、一些长期稳定的支持,不要让科研人员太多地操心写项目建议书,参加评审论证,走太多程序,要让科研人员安心研究。
科研的管理要转变政府的职能,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管理的机制和方法,这不是做一项工程,盖一幢房子,需要根据科研和管理实践逐步的细化、完善,创建面向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研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
现在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泛,比如研究全球变化,涉及北极、南极、青藏高原,还有研究宇宙的,如FAST望远镜这样的大科学装置。同时科学研究也更加向微观深入,比如量子、纳米等。基础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一些基本科学问题的重大突破有望催生重大技术变革。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通非常重要,下一步在融通的问题上也要注意几个方面,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与应用之间的转化周期呈现缩短的趋势,所以要更好地重视原始创新,更好地注意需求的引导,在促进原始创新的同时,加强需求的引导。
要进一步做好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管理,以及成果转化的协调。因为企业更注重成果的转化,更加注重某一个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地方政府更重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带动。国家层面可能会更加注重在国际层面上、在国家总体上科学的发展。所以,要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通发展。
要把科学问题变成技术为社会服务,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现在中国正在参加的ITER计划,是由世界很多国家参与的,正在法国建设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如果实现了清洁的、安全的聚变能应用,能源问题就能很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