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意见》
一、出台背景
随着苏州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新常态发展,对广大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成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进全民创业、增加群众收入的关键举措。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苏政发〔2017〕41号)和《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工作意见》等文件要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助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结合苏州市实际,提出《实施意见》。
二、起草依据及过程
根据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总体部署,依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和《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工作意见》等文件要求,苏州市人社局牵头开展了苏州市实施意见的
研究起草工作,起草工作自今年7月启动,经多方调研、召开座谈会,今年10月份形成初稿,征求局各处室、部门及各板块相关部门意见,并征求了市人才办、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文广新局、工商局、行政审批局、旅游局、农委、国资委、总工会、残联、编办、扶贫办等部门意见,充分听取了企业、学校、部门意见,并根据反馈内容逐一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三、目标任务
(一)职业技能培训实现量质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要在全省名列前茅,到2020年底,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6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5%,每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数达到850人。
(二)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制度逐步完善。重点群体人员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政府购买职业技能培训成果的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以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为重点、社会化技能鉴定为基础、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认证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逐步健全。
(三)职业技能培训载体布局更加合理。到2020年底,新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实训基地3个、市高技能人才专项实训基地30家、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60个、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5个、省重点技师学院1所,全市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载体300家以上,覆盖市、县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基本建成。
四、主要内容
《意见》主要通过实施五大行动,落实17项主要措施。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扶持重点对象为重心,实施就业技能提升行动。主要以新生代农民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等人群为重点扶持对象,开展以实际操作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多样化的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
(二)以企业市场为主体,实施岗位技能提升行动。主要通过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育计划、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计划、企业首席技师培育计划等,扩大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范围,同时引导企业市场发挥主体作用,组织、支持企业开展在岗职工技能培训,着力提升企业职工岗位技能。
(三)以名师名匠为引领,实施技能大师培育行动。主要通过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实施技能竞赛引培计划、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推进建设覆盖重点
行业、特色
行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络,培育重点
行业、特色
行业的技能大师,扶持民间工艺和民族传统文化技能传承人,同步培养省级技能大赛种子选手和
行业领军人才。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创业能力培训行动。以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创业培训体系,引导各类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创业培训,着重加强重点人群创业培训,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着力提升城乡劳动者创业能力。
(五)以提升效能为核心,实施载体平台建设行动。主要通过推动企业培训平台建设、加强职业院校建设、推进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发展,着力提升企业、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技能人才培养效能。
五、出台意义
《实施意见》既全面贯彻了国家和省有关职业技能提升的新要求、新政策,还结合苏州实际,进行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努力实现职业培训的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满足劳动者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在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以优化就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富民增收,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将贯彻省行动计划与苏州实际情况相结合,把省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要求整合为具体实施的“五大行动”,每项行动的覆盖对象明确,层次分明,操作性强;
二是将落实省行动计划与适当创新突破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育计划、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借鉴世赛完善职业培训和人才评价标准、逐步建立创业培训体系、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探索中外合作兴办技师学院、引入第三方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引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