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
近100%试点单位已完成梳理政务公开事项、编制政务公开事项标准、规范政务公开工作流程、完善政务公开方式4方面“规定动作”,常见于基层单位的公开标准模糊、公开形式“任性”的问题初步解。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在贵阳、宁波召开试点工作交流会,揭晓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去年5月,国办印发《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选取北京、江苏、安徽等15个省份的100个县(市、区)作为“试验田”,围绕城乡
规划、财政预决算、安全生产等25个关切民生的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将集成政务公开标准规范推向全国。
有章可循:依据权责清单编制公开标准规范
当前,不少基层政府对于哪些政务信息应主动公开、哪些信息属依申请公开把握不准。不久前,国办专门暗访督查了全国十省百家办事大厅,对窗口服务水平进行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办事服务的事项不标准、流程不清晰,群众看不懂,办事还得来回跑。
此轮试点聚焦政务公开领域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包括具体工作涉及哪些公开事项、每个事项的公开标准怎么定、公开工作的流程怎么设置、公开平台如何更好地运维等,这些任务被明确纳入试点方案。
一年来,试点单位制定公开范围指引、公开事项清单,以及与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合作,做好公开事项标准编制工作。截至目前,浙江的7个试点单位依据权责清单梳理出涉及的2073项公开事项,并进行条目式细化分类;贵州发布第三版公开事项清单,6个试点单位梳理出6559项公开事项,并推出省首个基层政务公开标准体系。
国办有关负责人指出,政务事项的标准化公开涉及部门自身行政职能的精简与工作方式的调整,通过梳理政务公开、公共服务事项,有助于进一步对审批服务事项分类,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奇葩”证明。
通过试点,越来越多的单位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来抓。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专门成立政务公开科具体协调试点工作,并从部门和街道选取55名业务骨干组成政务公开专家库,将试点任务列入全区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分值占比10%。
老百姓希望知悉与自身生产生活相关的事项,这些事项的公开都大量依靠基层政府,此轮试点有助于从全局提高基层政务公开水平。
融合服务:避免公开工作与政务为民“两张皮”
前不久,北京西城区试点将区政府常务会议搬上了网,1.8万人通过“北京西城”政务微博观看了直播。“政府议事工作透明了,决策应该会更严谨。”直播开始仅16分钟,就有网友留言点赞。
基层政务公开多数指办事服务过程的公开,这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是相互配合的,但政务公开不应仅限于此,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等方面也关系到“最多跑一次”的实效。
试点单位普遍将试点工作与“不见面”审批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等紧密结合,以高质量的政务公开对接百姓日常生活,避免公开工作与政务为民“两张皮”。
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标准化怎样有机融合?去年底,宁夏政务服务“一张网”建成并上线运行,实现了全区786个县级以上审批部门全链接,特别是5个试点单位通过与民政、社保等审批系统对接,实现了70%以上的事项不见面办理、35个事项不出村办理,使政务公开直接“对接”“一体化”政务服务。
据介绍,此轮试点工作积极应用技术手段,多个试点单位提供了智能化、多样化渠道,方便百姓获取公开信息。
贵州六枝特区试点开发“阳光六枝”APP,推行“智慧门牌”,建设覆盖村居的视频会议系统等,推进政务信息“应公开、尽公开”。广东海珠区试点开发政务公开“e导通”系统,依靠云计算、大数据
分析群众办事高繁事项,形成事项办理热力图,主动推送办事指南、事项咨询、预约服务、办理流程等信息。
存在问题:部分试点单位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
试点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有没有实质性变化,能不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群众满意度是重要考量。
目前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部门对试点工作指导不够,除少数几个国务院部门专门开会
研究部署外,不少部门还没参与进来;部分试点单位存在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现象;有的试点单位明确提出试点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可就看不到主要领导抓这项工作的任何信息。此外,试点工作中依然存在“等靠”思想,有的试点单位等着照搬其他县市的样本,有的简单套用相关技术标准,认为编制出标准规范就算完成了试点任务。
试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基层试点单位是主体,但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要做好成果运用转化,编制公开标准规范关键是要把标准规范应用到具体领域中,通过应用实践,进一步检验公开事项梳理得全不全、分类科学不科学,以及具体事项要素是否齐全、公开流程是否优化等,最终确定基层开展政务公开的基本遵循。
据悉,试点验收总结后,国办信息公开办将组织开展试点随机抽查复核,制定试点领域公开事项全国标准,推进试点工作制度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