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新时期治水方针,全面推行“河长制”、“断面长制”,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全民治水,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发挥各级河长、断面长在治河、治水方面的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快健全河道治理保护长效机制,围绕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统筹推进河道功能管理、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实施“拆、封、建、转、清、畅、管、绿”八大工程,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安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提供坚实的水生态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政领导、河长负责。建立党政领导下的河长、断面长负责制,落实属地责任,全面推进河道整治和重点断面达标整治工作。
2、坚持区域同治、项目推进。形成全市一盘棋,围绕河岸共治八大工程,分类、分级制定整治项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实效。
3、坚持依法治理,拆违先行。河岸共治,从拆违查封开始,限期拆除占用河道岸线水域的各类违章建筑,全面查封非法私设排口,打赢人为侵害河道攻坚战。
4、坚持建管并重、治保结合。坚持河道治理与长效管护并重,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水污染排放监管并重,河岸协同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有机结合,实现标本兼治、河道长治。
5、坚持突出重点、典型引领。突出化工、印染、钢丝绳等重污染
行业和省考以上水质不稳定达标的重点断面、重点河流开展攻坚,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域环境治理全面提升。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河道治理保护体系基本完善,人为侵害河道行为得到全面遏制和有效整治。
2017年重点实施市级16条骨干河道河岸共治,尤其要围绕省考以上断面水质提升专项整治,全面消除国考省考劣Ⅴ类断面。2020年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4.2%,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1.4%,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2%。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城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现代化河网水系基本形成,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违章建筑拆除工程。在对河道水域岸线占用情况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全面清理拆除河道管理范围内未批先建、非法私建的民居棚披、码头堆场、废品收购点、废旧厂房仓库等各类违章建筑,腾出河道治理空间。
(二)实施违法排口查封工程。2017年完成所有入河排口排查,实行“一口一策”,形成分类治理方案。对非法偷设、私设的排污口和暗管一律封堵;对设置不合理的污水直排口一律就近纳管或采取临时截污措施;对雨污混排口一律限期整改。
(三)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实施河道截污纳管,加快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全市城乡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达标率。
(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重点对化工、印染、钢丝绳
行业及畜禽、水产养殖等重污染企业开展铁腕整治,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及经济杠杆的调节,促进企业自主实施转型发展。
(五)实施生态清淤疏浚工程。继续组织实施城乡河道轮浚,特别针对污染严重河段大力推广环保生态清淤技术,消除河道内源污染。
(六)实施河网水系畅活工程。继续深化拆坝建桥建涵、阻水网簖沉船清理,实现河道畅通,水系贯通。科学制定生态补水方案,加大引江调水力度,加强引江调水能力建设,尽快实现以引为主、引提结合,科学调水、生态补水。
(七)实施河道长效管护工程。建立健全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坚持河道治理与长效管护并重,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水污染排放监管并重,河岸协同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有机结合,实现标本兼治、河岸长治。
(八)实施河道绿化美化工程。全面组织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河道岸坡整治,维护河势稳定和岸坡安全;全面组织实施沿河沿水绿化,建设河道两岸景观绿化带,积极推广植物净水技术,进一步净化水体、美化河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各级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发挥各级河长、断面长的主导作用,牵头协调各
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指导、督办查办,做到责任压实、要求提实、考核抓实,确保河岸共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河长制办公室和“263”办公室的关系,发挥各级环保、水利的牵头主体作用,提高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精准性。进一步完善主要跨界河道水质断面监测和补偿机制,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节水减排。
(三)突出重点攻坚。确定首批对如泰运河等7条重点河流、东安闸桥西等12个水质不稳定甚至出现劣Ⅴ类的断面实施重点攻坚,确保实现年底前全面消除省考以上劣Ⅴ类断面的奋斗目标。
(四)坚持典型引领。突出化工、印染、钢丝绳
行业整治,以通启运河、通吕运河和如泰运河为重点,于2017年7月先期开展“三河三业”整治试点,着力打造河岸共治示范工程。
(五)严格考核监管。完善考核问责机制,实行一月一通报,双月一点评,一季一考核,定期通报河道管理保护情况,协调解决河道管理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督办力度,强化跟踪问效。
(六)动员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各类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泛持久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总结和推广,形成推进河岸共治、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