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市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解读
一、《实施方案》起草背景与过程
上海是电梯拥有量全球第一的城市,电梯数量多、增速快、产业集聚度高、加装需求大,每日乘梯人次超过1亿。电梯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事关城市安全和社会民生。近年来,本市电梯安全状况总体平稳可控,但随着电梯数量增多、设备老化,造成故障率和投诉率“双高”、困人事件持续增多、伤亡事故仍有发生,使用安全风险和隐患逐年增大。
2018年2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8〕8号),这是国务院首次专门就电梯安全工作下发文件,体现了国家对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
根据国办8号文精神,市质量技监局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调研,组织起草了《实施方案》,并多次向电梯安全工作相关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电梯生产(含制造、安装、改造、修理和维护保养)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电梯相关社会团体和
行业组织等征求意见,经过多次的征求意见和沟通协调,最终形成了《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主要特点
《实施方案》针对电梯日常管理中的现状、主要矛盾和具体问题,坚持“需求、问题、效果”导向,进行了统筹
规划和顶层设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方案》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进一步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保障人民群众乘用安全和出行便利为出发点,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建立符合上海超大城市电安全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实施方案》注重结合本市住宅小区“美丽家园”建设、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城市建设、平安上海建设以及质量提升行动等工作,突出电梯安全管理链条各主体责任落实,强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市场化机制进行全管理系统改革和创新,注重发挥电梯安全工作在服务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社会民生的作用,是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电梯安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二)坚持问题、需求、效果导向。在广泛深入开展大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电梯管理中存在的电梯制造、使用管理、维保等单位责任不落实;电梯费用管理制度“失效”,电梯更新改造资金难以保证;电梯维保质量下降,诚信管理未有效实施;电梯检验严重人机不匹配;乘客不文明使用电梯普遍发生等突出问题,从提升新增电梯质量、保障在用电梯安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和加快推进改革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明确了以现代技术应用为基础,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加强制度、管理、服务创新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任务,细化了责任分工和量化指标,保证了可操作、可执行、可考核。
(三)坚持突出统筹
规划和顶层设计。《实施方案》明确了“统筹
规划、顶层设计、系统管理、综合协调、有序推进”的工作原则,以“聚焦现在(新梯)、关注过去(老梯)、着眼未来(智慧电梯)”为基本主线,以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一链一网一圈”为总体目标,以“看病”(检验检测+安全评估+远程监测);“治病”(落实企业责任+多元共治+推动“更新改造大修”);“急救”(应急救援快速处置+紧急维修机制);“防病”(“双预防”机制+监管综合改革+智慧电梯)为实施路径,对加强本市电梯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统筹
规划和顶层设计。
三、《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按照全面提升新增电梯质量,有效保障在用电梯使用安全,合力推进智慧电梯建设,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一链一网一圈”的总体目标,制定了以下主要内容。
(一)提升新增电梯质量。主要是通过制定电梯选购标准,细化和量化评审因素的各项指标,推广“电梯设备+维保服务”一体化采购模式,引导全市建设单位和使用管理单位逐步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最大化和成本最优化”电梯采购理念。完善新梯采购方式和提升选型配置要求,引导全市建设和使用单位选用质量优、服务好、信得过的电梯,倒逼电梯制造企业生产“质量至上”的产品,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重点推进旧楼加装电梯工作,破解老百姓上下楼难题。
(二)保障在用电梯安全。主要是落实电梯制造、使用、维保、检验等涉及在用电梯安全的各环节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重点针对住宅小区老旧电梯矛盾多,投诉多的特点,探索推动住宅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大修工作,以及加快电梯远程监测系统或运行安全智能监测的应用。
(三)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主要是构建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监管体制,电梯的安全管理涉及到多部门和各方面,涉及电梯安全“双预防”、应急救援处置、住宅电梯的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长效、电梯
行业的诚信体系、人力资源、社会监督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四)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核心是引导推动设立上海市智慧电梯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全市一体化智慧电梯专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加快电梯安全管理系统改革和创新步伐,实现电梯管理、技术、服务、监管等方面的创新,终极达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目标。为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从组织领导、统筹指导、政策配套、畅通经费、督查考核、宣传引导、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方面
研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