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见》编制过程
2017年底,上海启动《意见》编制工作,并委托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展平行
研究。今年2月份形成《意见》初稿以来,认真听取了市人大、市政协、社会办医疗机构、健康服务业园区、三级医院、科研院所、健康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不断修改完善《意见》。5月23日、6月19日,《纲要》分别通过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市政府常务会审议。
二、《意见》主要内容
《意见》编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服务城市发展战略,力求发展理念新、发展措施实、改革力度大,推动健康服务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全文包括总体要求、加快健康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构建协同发展的健康市场体系、加强健康服务业引导和支持等四个部分,共计50条政策。
(一)总体要求
主要是提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和产业体系建设方向。
指导思想方面,核心是按照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尤其是“上海服务”品牌的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保险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改革创新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健康服务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资源配置能级,增强健康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发展目标方面,《纲要》明确了不同阶段分步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6%左右,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成为城市重要支柱产业,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与卓越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体系,健康服务业规模和质量居全球城市前列。
(二)加快健康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
重点发展三大领域:
第一,是健康医疗。重点是打造“5+X”健康医疗服务业布局,培育和发展社会办医品牌,促进家庭医生服务
市场发展,有序发展前沿医疗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人才资源合理共享。其中,有较大突破的政策:一是社会办医机构经认定后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优惠政策。二是对在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就医的医保病人,基本医疗服务的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公立医院同等收费标准予以结算,非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由病人自负。三是支持注册全科医生自主执业开办全科医生诊所,并实行备案制。四是在公立医院推行全职、兼职等不同的医师执业方式。五是探索实施护士执业区域注册。
第二,是健康服务。一是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健康管理与移动互联网、健康大数据、智慧医疗等融合发展,支持开展居民基因检测服务,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开展肿瘤、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精准防控,发展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二是推动智慧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支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打造健康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医疗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和智能诊断设备,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病理
分析、医疗辅助诊断领域的应用。三是打造有竞争力的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此外,还要推动中医养生服务业发展,完善健康养老产业链,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贸易。
第三,是健康保险。一是依托上海保险交易所,设立上海健康保险交易中心,依法合理利用商业保险、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数据资源,建设健康保险发展的枢纽型、功能性平台。二是推进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侧改革。支持开发健康管理、高端医疗、创新疗法、先进检查检验、高值医疗器械利用等方面的保险产品,促进前沿健康技术研发与应用。三是完善商业健康保险支持政策。
(三)构建协同发展的健康市场体系
重点是六方面:一是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加快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和健康小镇建设。二是推进基因产业平台、重大产业技术基础实验室、药品与器械公共服务平台、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平台、临床试验共享平台、医学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等6大项目建设。三是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四是创新健康金融服务体系。五是促进合理健康服务消费。六是加快放管服改革。
其中,放管服改革方面有许多突破:一是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审批制度,先行放开100张床位及以上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全科诊所和中医诊所的
规划限制,鼓励引入信誉良好、管理先进的高质量、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二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实施“两证合一”,实行直接执业登记。三是完善医疗技术备案制度,淡化医疗机构的等级要求,重点审核医师执业资质和能力。四是诊所诊疗科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科目设置不超过4个。五是逐步推广上海自贸区社会办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模式。六是鼓励发展共享医疗服务模式。七是争取国外批准上市的抗肿瘤药物在本市先行定点使用。
(四)加强健康服务业引导和支持
主要是五方面:一是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扶持方式。二是合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落实各项税收支持政策,加强健康服务业引导和支持。三是加强建设用地保障,优化土地资源供给,合理利用存量用地。四是加大健康信息化支撑,促进健康大数据共享与开放,建设健康领域云服务体系。五是厚植人才优势,优化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强化健康服务业监管执法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