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解读

  一、《实施方案》起草背景与过程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垃圾综合治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办文件”),明确要求上海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加强本市垃圾综合治理做出重要批示、指示。
 
  2016年,本市制定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本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垃圾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完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的要求。2017年,上海市垃圾综合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对应国办文件相关要求,本市立足找问题、寻差距、补短板、求实效,对“十二五”以来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结合市人大、市政协调研建议,广泛听取民意,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上海实际,认真做好《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起草过程中,充分征求了政府部门间、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经反复论证和修改,形成了《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主要特点
 
  《实施方案》在坚决贯彻国办文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要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充分结合本市实际,在工作目标、城乡统筹、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体现了上海特点。
 
  (一)在目标设定上,既全面落实国办文件要求,又突出上海“排头兵、先行者”定位
 
  《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国办文件要求,围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等总体要求,明确到“十三五”末本市基本建成以法治为基础,政策完善、技术先进、社会协同且与上海全球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总体要求。按照上海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本市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分类标准和定量化指标方面,提出了适合本市定位的明确要求。
 
  (二)在工作布局和节点安排上,既注重坚持城乡一体、整区域推进,又注意把握节奏、确保实效
 
  《实施方案》落实国办文件关于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要求,坚持整区域推进的思路,提出城乡一体、分步推进的总体安排。一方面,坚持整区域推进,明确2020年,本市城乡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另一方面,注重把握工作节奏,坚持按照“先单位,后居民区”的安排,分步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三)在全程分类体系构建上,既注重宏观顶层设计,更充分考虑可操作性
 
  《实施方案》认真总结了近几年本市在垃圾分类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吸收了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大样本调研的成果,从理顺体制机制、加强法制保障、完善政策支撑、强化监督管理、深化社会动员都多个层面对建设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做了总体的宏观设计。同时,《实施方案》注重可操作性,从源头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设置要求、责任主体开始,到收集运输、中转处置等全体系建设,以及相关各类保障措施,在任务设定、工作要求、操作路径、节点安排上都尽量写得详细、明确,并将各项任务落实到相应的责任部门,力求做到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清晰、要求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位。
 
  三、《实施方案》重点内容
 
  (一)确定垃圾分类标准
 
  市自2011年启动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虽然分类垃圾的名称有过一定的调整,但始终坚持“干湿分类”基础上的四分类标准。《实施方案》明确本市继续执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四分类标准,这既符合国办文件要求,也有利于巩固和拓展前期分类成果。
 
  (二)提升源头分类质量
 
  《实施方案》将大力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量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专门予以了强调,并强化了工作要求及工作措施。突出了居民是垃圾分类的主体,并注重在源头上提升分类实效。
 
  一是强调推行居住区生活垃圾的“定时定点”投放,改变居民随意投放垃圾的意识和习惯。二是强调坚持并完善绿色账户激励机制。三是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收运。
 
  (三)加大末端处置能力建设
 
  《实施方案》重点提出:继续提升干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加快建设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浦东、宝山新建垃圾处理设施,松江、金山、奉贤、嘉定、崇明等扩建垃圾处理设施,新增焚烧能力12300吨/日;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加快推进湿垃圾处理利用建设,重点推进老港基地、浦东曹路、闵行华漕、普陀桃浦、宝山月浦等一批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同时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大力推进乡镇(村)就地就近湿垃圾利用能力建设,力争到2020年本市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7000吨/日。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要健全工作机制,重点是健全完善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等工作平台,并将垃圾分类纳入行政绩效考核和生态文明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二是要加强法规保障,主要是加快推进本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立法。建立多部门管理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强制分类的执法保障。三是要完善政策体系,特别是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和跨区处置环境补偿制度,延续并完善促进源头分类减量的节能减排等支持政策。四是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政府依法监管、第三方专业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综合监管体系。落实区、街镇、社区属地源头监督检查机制。把垃圾分类纳入美丽家园建设体系。五是注重宣传引导,加强垃圾分类社区宣传、入户宣传;将垃圾分类纳入学前及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生活垃圾示范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垃圾分类在文明创建测评体系中的比重。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