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在金融行业持续去杠杆背景之下,银行资产质量下行拐点未至,核心资本不断被消耗,资本充足率告急。今年以来,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银行通过定增、可转债、优先股等方式补充资本金的公告络绎不绝。
截至10月26日,A股和港股两地中资银行中有30多家银行正在计划或者已经完成补充资本金的融资计划,涉及融资的规模达到8231亿元。其中,建设银行融资规模最大,计划发行600亿元优先股;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则采取多种方式融资。
前10月融资高达8000亿元
截至目前,上市银行披露的融资总额高达8231亿元。其中有近45%的案例为股权再融资,发债仍然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主要渠道。
具体来看,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与兴业银行计划或者已经完成非公开募集(即定增)资金规模1198亿元;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吴江银行以及江阴银行9家银行计划或者已经完成可转债募集资金到1595亿元;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和贵阳银行6家A股银行与邮储银行、浙商银行、锦州银行、郑州银行、青岛银行、重庆银行以及九台农商行等7家港股银行则通过“明股实债”的优先股方式融资,共计2507亿元。
此外,还有包括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贵阳银行、江苏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中信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11家银行发行的各类债券的合计规模为2930亿元。
从单个银行来看,建设银行拿下融资规模之最。9月5日,该行公告称,银监会同意其在境内发行不超过6亿股的优先股,募集金额不超过600亿元,并按照有关规定计入该行其他一级资本。这份优先股预案最早于2014年抛出,2015年6月获得建行股东大会通过,苦等两年终获监管层许可。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银行还采取双管齐下甚至多管齐下的办法补充资本金。以光大银行为例,今年3月7日,光大银行公告称,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额为人民币28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5年年末附有前提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票面利率为4.60%,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该行二级资本。
5月2日,光大银行又启动了港股定增计划,其公告称,为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光大银行拟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
从上述三次公告可知,光大银行今年已经完成和计划的募资金额达890亿元。
MPA给银行戴上资本充足率“紧箍咒”
所谓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指的是商业银行的评估机制,由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整合而来,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
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考核,监管层给出了详细要求以及时间节点,商业银行在2018年年底前需达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银监会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8.5%、9.5%及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各项标准分别低1个百分点,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
从数据来看,当前上市银行的三项资本充足率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资本充足率方面,江苏银行与锦州银行相对较低,为10.97%;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郑州银行垫底,为8.61%。
银行可转债融资规模激增
在今年上半年发生的银行融资事件中,可转债异军突起,前10个月共有9家银行发布了累计近1600亿元的可转债计划。而在过去10年中,仅有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3家银行发行过可转债,规模为850亿元。
可转债作为债权的一种,允许投资者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其购买的债券按转股价格转换成指定公司的股票。相当于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份股票期权。
港股银行偏爱优先股融资
港股上市银行同样也在扎堆融资,迫切地想要补充资本金。包括邮储银行、九台农商行、中原银行、锦州银行、青岛银行、徽商银行、郑州银行以及重庆银行都采取了发行境外优先股的方式补充资本金;广州农商行、天津银行则采用发债融资的方式。
优先股是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权利优先于普通股,投资者拿着固定股息但无权投票参与公司经营的一种“类债股”,上市银行通过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再结合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达到融资的目的。
《投资者报》记者 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