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金融调控监管体制渐入新轨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十九大报告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求下,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以及综合协调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均在探索之中,并将成为未来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更多意在防控风险的强监管举措将逐步出台和落地。

  思路 双支柱调控框架日渐清晰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业内人士表示,“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全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未来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际上,多位央行人士以及央行此前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就曾多次强调该调控框架的重要性,而央行也从较早时期就开始着手探索该调控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中国较早探索和实践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建立金融宏观审慎框架。易纲称,具体而言,宏观审慎框架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在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扩张速度要与经济发展、资本金相适应;2016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管理,从七个方面约束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调节。二是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MPA,使得跨境资本流动趋于稳定。三是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其核心是形成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管理框架搭配是合理的,是央行适应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探索。两者都属于宏观调节的工具,定位又是各司其职。货币政策主要方向是针对宏观经济要保持基本平稳;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位主要是针对金融体系的运行。后者要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整个金融体系平稳运作。

  可以预见的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将成为未来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今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出了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让两个支柱之间配合得更好。各大金融机构也都希望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从全球来讲,双支柱调控框架仍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趋势 综合协调监管更为强化

  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业内人士称,目标“无死角”和“全方位”的综合监管、协调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之中,将成为未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主要特征。

  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架构仍是分业监管框架,这是基于以往市场分业经营的实践而设计的。然而,在当前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的缺陷不断暴露。周小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撰文称,在监管体制机制上,在新业态新机构新产品快速发展,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跨境传递更为频繁的形势下,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更加突出。监管定位不准,偏重行业发展,忽视风险防控。“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监管方式,导致同类金融业务监管规则不一致,助长监管套利行为。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