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发展绿色金融走向新时代 发行绿色债券作出新贡献

    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第三大发行主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筹资机制,持续推进债券市场建设,继7月3日成功发行首单“债券通”金融债券后,于11月16日上午面向全球投资者公开招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这也是政策性金融债首次在上海清算所(以下简称“上清所”)发行;同日下午,农发行上海资金交易中心也在沪如期揭牌成立。农发行为何再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农发行在助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有哪些良好实践和宝贵经验?此次绿债发行有哪些新特点?农发行在沪成立资金交易中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农发行资金部总经理刘优辉。

        

强化“绿色银行”品牌建设

  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深耕“三农”、扎根绿野的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此次在上清所发行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是继去年末和今年初之后再次发行绿色债券,请问是出于哪些考虑?

  刘优辉:长期以来,农发行通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三农”领域,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国家重点战略。坚定不移地参与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服务“三农”需求,强化“绿色银行”品牌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时隔近一年后,农发行再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是站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和“债券通”开通后的更高起点上,进一步体现农发行责任担当、履行政策性职能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债券市场深层次改革和进一步开放、助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都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明确路径和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将绿色发展理念写入峰会议题和宣言,促使绿色金融成为全球重要共识,引领全球绿色发展潮流。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命脉与核心无疑将承担更加关键的责任。农发行面向全球投资者公开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并将募集资金投放于绿色信贷项目,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千年大计”,服务国家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体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责任,践行十九大关于绿色发展的新思想、新方略。

  二是完善和创新绿色筹资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局面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短板,包括农业在内的众多产业粗放经营和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没有改变。农发行把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全力助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提供强大支撑。十九大提出了令人鼓舞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无疑是重中之重。一直以来,农发行不断增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筹资、信贷两端同时发力,坚持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创新绿色筹融资机制,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建设、国家重点林业、草原生态、湿地保护工程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正外部效应和良好环境效益的项目,为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作出重要贡献。

  三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政策性银行引导示范职能。农发行不但是“绿色银行”,还是“粮食银行”“扶贫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农发行坚持以保障粮食安全、绿色供给和农民增收为己任,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履行政策性职能全过程,把绿色生态环保作为重要的业务领域,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绿色项目和企业的支持力度,突出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协调统一。通过信贷标准、客户选择、行业政策来支持产业转型,将绿色发展、支持“三农”与社会责任相融合,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发挥扶贫银行品牌特色,立足自身业务特点,大力发展兼具环保和扶贫效应的产品和服务,将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农发行占到市场份额的60%以上。既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又恢复了生态平衡,有力支持了脱贫攻坚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有利于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推动债券市场内部联通和对外开放。经过20年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架构,确立了包括中央结算公司、上清所以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在内的债券市场登记托管基础设施机构。完善的发行和托管结构体系有利于发行人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有利于优化债券市场发行结构,有利于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为经济健康运行和金融市场平稳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这就要求理顺债券及金融衍生品登记结算业务的监管体制,发挥债市正常功能。在推动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农发行与上清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首次试水在上清所发行政策性金融债,不仅填补了政策性金融债发行空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产品,还有助于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动债券市场向纵深发展,对于尽快形成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绿债是在“债券通”机制下,面向全球投资者公开发行。7月3日,农发行发行首单160亿元“债券通”金融债券,获得了境外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全场境外投资者认购量21.5亿元,谱写了债券市场开放的新篇章。自开通以来,“债券通”运行平稳,农发行此次发行首单“债券通”绿债,不仅为“债券通”注入新鲜活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债券通”背景下的境内外交流,推动形成债券市场全面开放新格局,还在境内外互通的同时实现了境内债券市场内部互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记者:农发行近两年在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不少成果,能否介绍农发行在绿债发行之外还进行了哪些实践?积累了哪些有益经验?

  刘优辉: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较快,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作为专司支农职责的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和完善,为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不论是负债端的资金筹集,还是资产端的信贷投放,农发行全力打造和维护“绿色银行”品牌。目前,农发行已形成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重点建设基金的重要内容)等相对完善的绿色金融服务支持体系。

  一是深入开展绿色评估认证研究,为市场贡献农发行智慧和农发行方案。联合中央结算公司、中节能咨询公司首创存量绿债认证模式,三只存量金融债券获得“绿色”认定,并被纳入中债绿色债券系列指数,这是国内首批获得绿色认证的存量金融债券。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展课题研究,完成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安排的《中国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认证机制研究》课题,并在人民银行绿债评估认证规范意见等制度的起草工作中建言献策,相关政策建议基本被采纳。

  二是创新信息披露方式。组织召开绿债座谈会,向绿债投资者通报绿债发行及资金使用情况,征求意见建议,回应投资者诉求,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提高绿债投资透明度。组织投资者实地考察绿债项目,让投资者获得对绿债项目的直接认识,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编写债券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详细披露农发行在绿色环保、脱贫攻坚等领域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人民银行充分肯定农发行在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突出成绩,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三是积极参加行业活动,为全行业发展助力。作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理事单位,农发行与绿金委保持紧密合作,积极参加绿金委组织的各类论坛、研讨会、项目对接会及行业峰会,代表“三农”领域向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和诉求,向同业发出倡议,积极争取国家向“三农”领域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倾斜,体现政策性银行责任担当。

  四是打造绿色金融专业优势。经过长期的支农信贷实践,农发行形成了一整套绿色客户和项目的选择标准,把绿色信贷政策嵌入办贷的全流程,体现出绿色银行的理念,在信贷准入、审核及审批过程中践行绿色信贷标准。拥有一支精干高效成熟的绿色信贷业务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作为政策性银行,拥有丰富的“专款专用、专户管理”的资金监督和使用经验,在绿色金融实践中把这些经验和管理要求切实运用到绿色项目管理,强化绿债资金的专款专用。今年前三季度,农发行累放“绿色信贷”贷款469亿元,季末“绿色信贷”余额2269亿元,支持项目1340个,覆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控制面源污染、绿色农业、林业开发及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可观的环境及社会效益。

  创新“绿色债券”发行机制

  记者:市场对农发行此次绿债发行十分关注,请问募集资金将如何使用?

  刘优辉:此次绿债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五大类别共计61个项目。我简单介绍其中一个方面的投放计划。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一个关键要求就是生态宜居。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可以说,污染防治问题是人民群众能否享有美好生活环境的关键。

  本次募集资金投向项目包括21个污染防治类项目,全部属于污染防治领域和环境修复工程领域,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配套管网建设、城市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及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此类项目能够有效提高周边环境质量,有效减少向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物排放,增强污水处理能力,改善水体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促进绿色生态发展。本类项目中有8个项目的环境效益可进行定量核算。经第三方认证机构初步核算,该批项目投入使用后预计产生环境效益非常可观:替代化石能源量8.87万吨标准煤/年,垃圾处理量74.17万吨/年,污水处理量17666.55万吨/年,化学需氧量削减量3.28万吨/年,氨氮削减量0.33万吨/年,节水量306.60万吨/年。相信通过这些项目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的面貌将进一步得到改善,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其他几类项目投放情况在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有详细的介绍。

  记者:请问农发行此次绿色债券发行有何新特点?

  刘优辉:在组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过程中,农发行继续坚持“项目先行,认证优先,突出重点,凝聚合力”的原则,在精心谋划发行组织工作,确保绿色金融债券顺利发行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是此次发行是在“债券通”机制下首次发行绿债。境内外投资者高度关注绿色债券、扶贫债券等社会责任债券,绿色投资、责任投资理念已成为主流。此次绿债发行将有助于扩大债券市场开放程度,助推我国债券市场尽早加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也有助于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借助“债券通”背景下的境外合作和交流机会,提升农发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二是此次发行是政策性金融债首次在上清所试水发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场所和登记托管机构的突破,有助于促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对债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和统一运行将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影响。

  三是此次绿债评估认证首次参考使用国际主流绿色债券标准之一的、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编制的《气候债券分类方案》,充分满足境内外投资者投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农发债国际影响力,也为农发债的国际化发行及后续境外机构参与二级市场交易提供了广阔空间。

  四是此次发行首次采用小型承销团模式,主要面向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农发债承销团成员组建,充分发挥其地区客户资源丰富、营销能力较强的优势。

  五是绿债投放项目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数量上从上一期的42个项目扩大到61个,范围上从只包含绿色金融债券39号公告《项目目录》中“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类别一大类扩展到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五大类,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

  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记者:我们知道,农发行在今年6月分别在上海和深圳成功招标发行了政策性金融债券,开辟了新的发行渠道。此次绿色债券发行地点为何选择在上海?

  刘优辉:农发行一直以北京作为主要发行阵地,今年以来开始向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发达、投资群体众多、投资意愿强且投资经验丰富的金融中心辐射,并试水在当地发行农发债,此次选择上海有几方面考虑。

  一是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上海是我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高度发达,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集聚程度较高。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全球金融中心战略目标和加快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拓展金融市场开放度等重点领域内容,打造全球人民币的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支付清算中心,并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上海发行政策性金融债有利于推动上海金融市场建设,鼓励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贯彻落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自贸港发展战略,促进上海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发展完善。

  二是巩固和扩展农发行筹资渠道。在上海发行债券有助于农发行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拓展自贸区、今后的自贸港及境外投资者群体,引导境外资金回流国内服务“三农”发展,进一步提升农发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为“债券通”推出后的境内外一体化筹资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市场对农发行在上海成立资金交易中心十分关注,请问中心成立的意义?

  刘优辉:农发行上海资金交易中心的成立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发挥农发行服务“三农”优势,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作为服务“三农”和脱贫攻坚的主力银行,农发行着力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战略支撑和“补短板”重要作用,持续加大对“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二是有利于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的重大决策。农发行上海资金交易中心的成立,是农发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借助该中心可以充分利用上海金融市场优势,构建和强化“三农”事业与金融市场的合作纽带,更广泛地动员境内外资金投入中国“三农”事业,完善造血功能,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农发行上海资金交易中心的成立,可以促进政策性金融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参与上海及自贸区的货币、债券、票据等业务创新,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促进上海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发展完善,并与在沪金融机构一道,在探索建设上海自由贸易港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顺应农发行城市行业务转型要求,勇立改革开放潮头。上海地区拥有发达的金融环境和丰富的市场资源,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区位优势明显。上海资金交易中心的成立,将成为农发行总行筹融资业务在区域发达金融市场的升级,拓展总行在金融中心的触角,既能协助总行做好同业业务及市场化筹资,更好地发挥城市行在发达地区的政策性功能作用,匹配上海的改革发展大局,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参与国家重大改革开放政策探索新路径,也为农发行其他城市行的创新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记者:作为首家在沪设立资金交易中心的政策性银行,上海资金交易中心业务定位和主要职责是什么?

  刘优辉:2008年农发行决定在上海组建系统内第一家票据交易平台。经过近十年的业务发展,上海票据交易平台业务量稳居行内四家票据平台之首,在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良好信用,业务基础扎实,业务创新和拓展能力强,拥有一支经办票据及同业业务的专业队伍。农发行上海资金交易中心是原上海票据交易平台转型升级。上海资金交易中心是在总行金融同业业务归口统一管理下的金融市场同业业务专营部门,旨在以上海地区为主,延伸至长三角开展资金交易、票据交易、债券发行等金融同业业务、开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业务创新,在协助总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积极参与上海自贸区及自贸港的建设,为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