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防范系统性风险是金融监管的第一任务

  监管失效导致金融风险积累,进而酿发系统性风险,基本上是历次金融危机的一条规律。我国推进金融改革,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金融监管使命,围绕监管定位,把防范系统性风险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真正落到实处。
 
  金融监管使命与金融业的行业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的本质是价值的跨期交换,金融活动背后是交易双方利益的再分配,客户在向金融机构让渡收益的同时,风险也向金融机构转移和集中。由于金融生态系统之间高度关联,单个机构破产,会通过流动性螺旋、市场踩踏等风险传染机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累及所有金融机构,造成全局性震动,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因此,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金融稳定,是金融监管的首要使命。
 
  信息高度不对称是金融活动的一大特征,与消费者相比,金融机构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地位。近年来,很多所谓金融创新,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机构通过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从而获取套利机会。维护金融公平交易和市场秩序,防止金融欺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使命。
 
  准确定位监管使命,是推进金融监管改革的起点,也是做好金融监管工作的前提。围绕更好履行监管使命,需要抓住金融体系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风险的主要方面,精准施策,推动金融监管回归本源。在深入反思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国际上对改进金融监管形成了一些共识,推出了一系列修正监管体系的举措,可资借鉴。这包括:
 
  ——确保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发达国家反思危机形成原因,其中重要一条是监管机制的独立性未得到保障,不能公允地实施“逆周期”的宏微观审慎监管。金融监管机构与被监管机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现了金融监管人员行业化(丧失公允)、经济学家公司化(丧失独立性)、政府监管亡羊补牢(丧失预警性)等问题。回头看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同时也是行业主管部门,既承担金融监管与消费者保护责任,又承担了发展金融事业的责任。为避免监管陷于“发展”与“审慎”的权衡,制度设计上必须将所有与金融监管使命相冲突的职能隔离,确保专业、专注、独立地开展金融监管。
 
  ——加强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金融风险点多面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因具有“系统重要性”而“大到不能倒”的机构。这些机构规模庞大且在金融体系中具有关键性地位,其破产倒闭将导致难以承受的后果。
 
  ——对交叉金融风险实施穿透管理。随着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经过多个通道或多次嵌套时,现在的分业监管很难有效应对。穿透式监管,能够透过金融产品的表面形态,看清金融活动的实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连接起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根据产品功能、业务性质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主体和适用规则,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实施全流程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不手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强监管、重处罚已成为金融领域执法的新常态。监管执法的主要领域,涉及不当销售、违反反洗钱规定、操纵市场、损害消费者权益、内控缺陷等诸多方面。事实证明,金融监管执法力度加大,监管威慑力大大增强,有力促进了金融业的规范发展。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