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强监管向纵深发展 防风险依然是主要目标
2017年即将画上句号,若要对这一年金融业的发展做个总结,“强监管”、“去杠杆”肯定是绕不过的关键词。尤其是作为金融领域的主力军,银
行业的强监管更是重头戏。
年初在银
行业刮起的强监管之风,以银监会两周内发布八份监管文件的强度,让市场看到了监管“动真格”。
这八份文件中,有七份是与整顿银
行业务和要求银行自查自纠有关的监管措施,“三套利”、“三违反”、“四不当”、“十乱象”这一连串监管检查文件甚至被调侃成“银行间专用划拳令”。
伴随着强监管措施的一道道颁布,银
行业掀起了一轮自查自纠的大检查,这在一段时间内甚至成为各家银行日常工作的主旋律。尽管监管升级之初,市场还因预估不足出现过债市下跌、委外集中赎回等恐慌情绪,但实际上,防范金融风险、治理银
行业乱象早已是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定调了的,监管部门的一系列监管举措,只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的“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会议精神。
七份涉及整顿银
行业务的监管文件,看似覆盖的银
行业务繁杂,但实则主要集中在同业、理财、表外三个重点领域。
之所以确定这三个领域,正如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说,一个考虑是因为这三个领域覆盖了比较突出的风险点,比如,影子银行、交叉金融、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同时还有与其相关的操作性风险,所以要集中精力整治。另一个考虑是,这些领域主要涉及资金空转,进行整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较小。
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在今年掀起的强监管之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国宏观经济的杠杆率近年来急速攀升,其中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之高位列全球之首。杠杆率急升的同时也在不断积累着风险,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也是宏观经济杠杆率的快速上升;于中国而言,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紧迫感与日俱增,而高杠杆就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想控制住狂飙突进的杠杆,管好金融机构的“输血”行为和货币闸门就成为当务之急。
虽说银行理财、同业、表外存在着资金空转的问题,但整个银
行业在过去几年都将大量的资金通过表内外多种渠道向过剩产能、僵尸企业、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等领域“输血”,这才是推高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高杠杆的关键原因。因此,规范银
行业务、整顿金融乱象不仅是防范金融风险,更是防范整个宏观经济因高杠杆积累的系统性风险。
一如上文所说,去杠杆、防风险需要同时管好金融行为和货币闸门,前者依靠的是强监管措施,后者则离不开央行保持实质性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过去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维持长期超低的利率水平,以及释放过多的流动性,非但不利于去杠杆,反而会助推杠杆的快速攀升。
相反,若要给狂奔的杠杆拴上“缰绳”,维持偏紧的货币政策环境是必要的。今年以来,央行三次提高公开市场操作(OMO)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共25个基点,使得金融市场利率今年以来显著上扬,同时又通过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约束银行广义信贷的增速,银
行业至此告别资产快速扩张的野蛮时代。
截至10月底,银
行业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分别比年初减少3.4万亿元和1.4万亿元。理财产品增速降至4.7%,比去年同期下降26.5个百分点。银
行业防风险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然而,在控制广义信贷高增长的同时,保障金融业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使命也不能忽视。9月30日,央行宣布明年起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支持银行加大对小微、三农、扶贫等领域的资金投放力度。
实际上,今年以来监管部门通过加大对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监管考核力度、扩大定向降准实施范围等方法引导银行加大表内信贷的投放力度,以保障实体经济在金融强监管的过程中不受波及。前10个月银
行业新增贷款12.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万亿元,占新增资产的比例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35.2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增速继续保持正增长,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
如果说上述监管举措对治理银
行业乱象、金融去杠杆有立竿见影的快疗效的话,那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以及监管部门下半年升级的一系列“补短板”监管政策文件,则旨在建立有效监管的长效机制。这也是中国金融监管领域正经历的变革,不是简单地合并“一行三会”,而是在金稳会的统一领导下,在原有的监管架构上加强监管协调,突出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大资管新规、现金贷整顿、地方金融办改革等背后都有着金稳会的身影。
一位监管部门内部人士曾对记者说过,今年以来一系列的强监管举措和监管自身改革,都说明监管部门的定位在发生实质性改变,以前是在父爱主义下的关注
行业发展,今后则是真正回归监管本源,强调监管姓监。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可以预见,随着监管政策补短板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监管“牙齿”会更加锋利有力,监管处罚力度会继续加大,金融
行业将朝着更规范良性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去杠杆、防风险依然是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叠加外部全球各国央行陆续退出量化宽松,我国货币政策也将继续维持稳健中性,明年继续上调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的概率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