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逾200家中概股摘牌 部分选择海外上市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境外(不包括香港)上市的中概股数量共有334只,与之相对的是,已有242只中概股摘牌退市。也就是说,每10家赴海外上市的企业中,就有4.2家最终以退市结束其海外上市之旅。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国内企业掀起了一股境外上市潮。一方面,一批教育、互联网金融企业赴美上市引起当地资本市场的关注;另一方面,美图赴港上市业绩抢眼引发追随效应,港股也在制度上正式向国内高成长科技企业伸出“橄榄枝”,境外市场对国内企业的关注热度正在不断升温。对于国内拟上市企业和创投机构而言,境外市场的开放和活跃无疑给予了它们更多元的选择,但是,海外市场真的是“伊甸园”吗?什么类型的企业才适合到海外上市?在不断升温的海外上市热潮中,企业和投资机构或许都需要来个冷思考。

逾200家中概股摘牌

上市要求低、有利于企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法律障碍少……相比在国内上市,在部分国内企业看来,境外市场就是它们的“伊甸园”,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境外(不包括香港)上市的中概股数量共有334只,与之相对的是,已有242只中概股摘牌退市。也就是说,每10家赴海外上市的企业中,就有4.2家最终以退市结束其海外上市之旅。

分市场来看,截至目前,从纳斯达克退市的中概股数量最多,达62只,排名第二的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已退市中概股为59只,紧随其后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已退市的中概股数量分别为35只和30只。

海外市场听上去很美,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概股退市的比例如此之高呢?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告诉记者,首先是海外市场严厉的监管机制。以美国为例,美国资本市场实行的是注册制而不是审批制,所有的监管标准是公开的,没有监管歧视,也没有暗箱操作,无论是谁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上市。在此体制之下,企业的自制与信誉就是赖以生存的根本。但这对于那些诞生于并不完全成熟、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里的企业,能否适应当地“严酷”的监管制度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而且,还有诸多如浑水的做空机构时刻盯着上市公司财务问题。除此以外,价值被严重低估、股票交易量偏低也是中概股主动选择退市的主要原因。

以纳斯达克市场中的中概股为例,截至目前,112只中概股的平均市值为30.22亿美元,中位数市值仅1.27亿美元;成交量方面,2017年以来,累计平均成交量为51.06万股,中位数为15.71万股。对比整个纳斯达克市场来看,该市场个股平均总市值为48.99亿美元,中位数市值为3.95亿美元;2017年以来累计平均成交量为66.47万股,中位数为16.82万股。可以看出,从市值以及活跃度来看,纳斯达克市场中的中概股整体水平低于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

对于这种情况,深圳某券商人士谢先生指出,成熟市场的马太效应非常强,强者恒强,业绩和分红比较稳定,投资风险比较可控,中小企业的买点在高成长性,但时间维度拉长,中小盘股有成长性的企业不多,没有高成长性的话,配置就没必要,小票的成交量都不足,在所有成熟市场都是这样的。他认为,境外中小市值的中概股股价表现不好,主要与其没有足够的“干货”支撑有关。另外自身的主营业务不清晰,公司的治理和内控水平也相对不足。

中晟基金总裁叶亮也表示,部分中概股上市初期可能被当地市场认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磨合,发现投资逻辑对上市公司的认识不足,投资偏好上也不是很青睐,在美国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这些中概股而言,还不如回到A股。

三大指标决定 企业在哪上市

面对三地市场各自的特殊性,企业该如何给自己选择上市之地?总结多位受访人士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指标:一个是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第二个是当地投资者的偏好;再一个是企业所属行业

从企业的盈利和成长来看,谢先生指出,盈利周期较长的企业就无法在A股上市,可考虑美股或港股。以共享单车为例,这类平台型的企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搭建平台积累用户,短时间内看不到盈利;再比如新能源电动车领域,前期需要很大的投入,头几年都不可能赚钱,但未来潜力巨大。“这两类企业都属于厚积薄发型,目前也有大量的资本进入,未来肯定需要寻求退出的渠道,海外市场应该是首选。”

在谢先生看来,现在A股和港股有一定的默契,再加上港交所有了新的制度安排,许多南下的资金会追逐这个概念,因此,那些利润没有完全释放,还需要烧钱培育的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会受到内地投资者的欢迎。

从投资者的偏好来看,谢先生认为,A股的投资者比较传统和保守,对行业的判断能力,特别是对新兴行业的专业判断能力不足,要么看不懂,要么就似懂非懂盲目追高;此外,每个市场的投资者对某些行业的定价能力是不同的,他们的资金期限不一样,资产配置就有所区别,欧美的投资者一般可以慢慢等待企业成长,但A股的投资期限普遍比较短。因此,一些新兴领域,需要慢慢培育的企业或许就更适合到海外上市。

叶亮分析,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在美国的中概股多集中在能源、房地产、互联网、科技和医疗领域,但要么是业内龙头企业,要么是国内知名的新兴企业,才比较被美国市场接受。而谢先生分析,从2017年赴美上市的企业来看,多集中在金融科技、物流公司、教育类企业,这些公司采用美元架构更加合适,因为它们在国内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管,基本不可能上A股。

对于盈利指标符合国内上市要求、同时在国际上有比较好的知名度的企业,赴美上市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如果企业利润薄,在国际上不太知名,则在A股或者香港上市更好,毕竟内地投资者更加了解国内的公司。

对于港股市场,如果有海外业务布局需求的内地企业,基于香港与内地和海外市场的连接性都强,这类企业去香港上市不仅可以借助香港布局海外,还可以引起内地资本的注意。而如果是技术类的企业,在市场的知名度不是很高,盈利能力也一般,未来融资有A+H的安排,或者是国资企业在融资上有特定的要求,就更适合在香港上市。

创投机构:企业上市路径 要“科学”也要“艺术”

对于创投机构而言,被投企业上市地的选择既关乎到其能否顺利成功地实现项目退出,还关乎到退出之后的收益水平。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尤劲柏分析,目前A股估值最高,交易最活跃,但同时上市门槛也较高,上市申请周期较长,监管也最严。相对而言,港股和美股的上市审核相对宽松,但是市场估值总体偏低,交投活跃度偏弱。对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而言,国内上市占尽天时地利人和,A股仍然是首选上市地。

尽管三地市场各有利弊,但受访的创投机构认为,境外市场对国内企业的开放度的确正在提升,这对创投机构和创业企业而言无疑都是利好。“美股和港股市场的开放让创业者多了一条融资渠道,让创投机构多了一条退出渠道,特别是在A股审核趋严的情况下,境外上市或许会成为创投机构的重要退出渠道。”华睿投资董事长宗佩民说。在尤劲柏看来,多元退出渠道还会引导一级市场投资机构调整投资结构,加强对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投资力度。

“企业上市地的选择是对企业基本面、估值、流动性、再融资等因素的综合动态权衡,不可一窝蜂更不能一时冲动。”尤劲柏认为,越是热就越要冷静思考。宗佩民则认为,那些行业发展空间大、模式创新、容易被境外市场认可的项目,可以优先考虑境外上市。

“面对更多上市地的选择,我们还是建议被投资企业在做资本市场规划时保持冷静和理性,既要科学,又要艺术。”何为“科学”和“艺术”?尤劲柏分析,首先,资本市场规划必须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产业周期、企业阶段、股权结构、经营情况、对标企业情况以及各地证券市场发行和上市规则、再融资政策、估值情况、市场活跃度,去选择那个最懂你的市场。这是所谓“科学”的部分。“艺术”即相机抉择,在合适的时点,选择合适的方式,登陆合适的市场。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