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新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广义来看,新金融是指运用了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的金融业态。新金融起源于新思想,兴起于新技术,完善于新模式。目前为止,新金融已经历三次飞跃:
 
  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是新金融发展的第一次飞跃。这次飞跃以思维创新和渠道创新为核心,在思维创新上,平等、自由、开放、共享理念渗入金融生态,免费、极致、简约、定制、跨界思维融入金融展业过程。在渠道创新上,基于互联网的电商平台、APP、移动终端成为新型经营载体。思维与渠道的融合,缔造出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业态。相比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在效率及用户体验上具有显著优势。
 
  金融科技是新金融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互联网金融追求“金融服务人人平等”,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及时、基础设施及征信体系不健全、风控系统及技术手段落后,互联网金融风险集聚爆发、行业声誉急转直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此情况下,金融科技由国外引入国内,成为重塑互联网金融生态的新力量。金融科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支撑新金融业态及展业模式的底层架构、数据仓库及风控体系。可以认为,互联网金融侧重前台创新,金融科技则更加注重中后台流程优化。
 
  当前,智慧金融、数字金融正开启新金融发展的第三次飞跃。在互联网金融思维创新、金融科技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智慧金融和数字金融致力于实现新金融模式及流程创新。这与互联网金融现有业态有很大不同,后者仅借助互联网载体实现服务效率提升,未能从全局统筹创新的可持续性。相比而言,智慧金融以金融科技底层架构为支撑,通过智能化流程实现前中后台一体化运营;数字金融基于大数据要素资源,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实现经营流程重构。两者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本次飞跃意味着新金融发展进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一方面,引导新金融发展的新理念继续深化。另一方面,推动新金融发展的新技术不断更迭。同时,支撑新金融发展的新模式层出不穷。
 
  新金融之所以能够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主要因为:
 
  第一,新金融发展逻辑由理论检验变为实践证明。过去很长时间里,关于技术创新推动金融业态变革,更多停留在理论检验层面,包括长尾理论、网络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平台经济学等。当前,金融科技业态已经覆盖越来越多的长尾人群;金融科技技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金融科技企业正在向金融科技平台转变,规模红利与平台效益不断释放。
 
  第二,持牌金融机构成为新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阶段,新金融主要对商业银行零售板块产生影响,但未触及商业银行核心业务。而证券、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则更小。与之不同,在金融科技发展阶段,新金融影响几乎遍及各类金融机构的全部业务。当前,以国有五大行、大型证券、基金公司为代表的持牌金融机构主动转型,现已成为金融创新的主力军。
 
  第三,金融从业机构的开放式合作理念越来越强。在新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从业机构的合作模式从“一对一”转向“一对多”、“多对多”。在互联网金融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通过存管方式与网贷机构进行单边合作;在金融科技发展阶段,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共建实验室,并通过组建联盟方式加强多边合作。当前,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及实体企业正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金融生态圈。
 
  第四,金融强监管培育了良好的新金融发展环境。尽管在发展初期,宽松的监管环境有利于新金融模式创新,但从长远看,监管缺失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新金融业态持久发展。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已经取得积极成效,金融科技在发展初期即被纳入监管。在金融强监管态势下,风清气正的金融创新氛围愈发浓厚,新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开始形成。
 
  在新金融高质量发展时代,网络借贷平台的总量将趋于平稳、借贷利率波动区间将进一步收窄,稳健经营理念将进一步巩固;金融科技从业门槛提升,不同类型的从业机构将出现分化,拥有数据资源、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实现盈利增长,金融科技巨头及独角兽企业将加快上市步伐,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有序退出市场;新一轮金融基础设施更新将有序推进,云平台、分布式数据库、大数据决策等系统构建将取得重大突破。
 
  除上述具体模式及业态发生变化外,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将着力完成三大使命:
 
  一是解决中国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银行业扩张速度最快,保险业发展速度最慢;同类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不充分,创新能力不强、力度不够,同质竞争格局长期无法改变;金融机构内部联动不充分,不同部门发展不平衡,前中后台沟通流程繁琐,展业效率不高、效果不好;金融机构渠道产品完善不充分,金融机构风控理念更新不充分、针对不同业务的风控流程不平衡。新金融有望在解决上述“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发挥作用。
 
  二是紧密联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切实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金融业发展的初心,更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措施。传统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上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服务手段太过单一,主要通过上规模进行信贷投放,实现放贷总量提升;服务结构有所偏好,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无法有效满足小微金融需求;服务流程太过繁琐,重复操作偏多,客户体验不佳;服务可持续性明显不足,信贷投放受经济周期及政策影响显著,信贷调整手段较为僵化、灵活性不够。新金融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结构、流程以及可持续性方面取得突破。
 
  三是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金融需要。伴随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稳步推进,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金融服务亟待推出,新金融将通过多样化布局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路径为:继续扩大移动支付、智能支付的服务范围,着力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移动支付使用率;丰富智能投顾、智能理财等新型财富管理手段,尤其在新兴中产阶层和长尾人群财富管理领域下功夫;加快消费金融垂直化布局,完善包括场景拓展、客户获取、资金投放、风险控制在内的一体化经营流程;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深度开展,探索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模式。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