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频繁更名为哪般
愈来愈多的奇葩更名行为往往是为了掩饰亏损、处罚等不良名声,吸引市场眼球,迎合资本市场的刻意炒作
专家建议,购买股票选择标的时,应尽量回避那些业绩不良、常常遭到处罚、公司信誉受损且频繁更名的上市公司
近期,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更名潮热度不减,去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0家公司简称变更,其中不乏投机炒作者。
日前,神州易桥发布公告称,公司证券简称将由“神州易桥”变更为“顺利办”。该公司资料显示,原来公司业务范围包括“顾问咨询、人力资本、金融保险、无形资产四大类”,同时还“为小企业提供运营和孵化,对大企业提供加速和赋能”。
当然,改名的公司可不是只有神州易桥一家。经营地产的上市公司正和股份更名为洲际油气;主业生产烟花的熊猫烟花改名为熊猫金控,转型科技金融公司;百圆裤业更名为跨境通。去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0家公司简称变更。
上市公司频繁更名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业内人士表示,公司名称是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诚然,上市公司正常更名是自身权利,如果确实因并购重组成功、大股东易主后带来主营业务改变则更名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愈来愈多的奇葩更名行为往往是为了掩饰亏损、处罚等不良名声,吸引市场眼球,迎合资本市场的刻意炒作。由此来看,规范上市公司更名行为势在必行。
一方面,沪深交易所等监管层应规范上市公司频繁更名行为。日前,上交所公司监管部徐明磊公开表示,有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愿意进入一些新
行业,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从事这些
行业的资质,他们进入这些
行业的动机值得怀疑。过去几年,很多上市公司都会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从目前情况看,除了那些主业真正已经变更的以外,越喜欢改名字的上市公司,出现问题的概率会越大。
继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后,深交所日前制定发布了《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旨在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任性”变更公司名称行为,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针对个别上市公司迎合市场炒作变更公司名称等情况,监管层念起“紧箍咒”,以避免误导市场和投资者。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应提高上市公司更名准入“门槛”。北京地区一家中型券商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上的确存在部分上市公司虽然更改了名称,但实际业务转型并未跟上更名速度与步伐的情况,主营业务与新名称关联不大。因此,应该在上市公司业务变更完成后更改名称,并须满足更高标准,如新业务12个月实现营业利润占总体营业利润的比例高于30%,更改后主营业务最近12个月已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营收30%以上,等等。
“股市名称是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频频改名不仅不会改变经营业绩逐年亏损的事实,也不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公平、健康、稳定发展。”国开证券
研究部副总经理杜征征说,对于部分更名后业绩仍连年亏损、未实质性地开展有关经营业务,或主营业务未达到公司净利润相应比例却随便更名的行为,投资者理应加强防范。
“购买股票选择标的时,应尽量回避那些业绩不良、常常遭到处罚、公司信誉受损且频繁更名的上市公司。”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