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联手鼓励医疗机构购买医责险
首个“中国医师节”刚刚过去,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其中,《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为医务人员建立补充保险。根据医务人员承担的医疗服务风险购买医疗责任险(以下简称“医责险”)。
所谓医责险是指投保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保险期内,因医疗责任发生经济赔偿或法律费用,保险公司将依照事先约定承担赔偿责任。近年来,多部门的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医责险的发展目标,提出提高参保率的具体措施,为医责险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例如,2007年6月,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保监会共同发布《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为我国医责险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时至今日,我国医责险的覆盖面仍然比较低,整体呈现“叫好不叫座”的状况。
目前,医责险市场是政策主导的非充分竞争型市场。从
行业既往披露的数据来看,2014年我国医责险实现保费收入18.8亿元,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风险保障338亿元;2015年保费收入23.6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506.1亿元;2016年保费收入约为28.02亿元。从目前承保投保方式看,依然以各地卫计委推动,统筹辖区公立医院统一采购安排,配以部分地方财政资金支持的模式为主。据北京海绵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明光预计:“在不改变现有模式的情况下,2020年前规模也就在50亿元以内。”
对于医责险发展缓慢的原因,陈明光认为:“医责险服务的医疗生态,肩负着许多使命和功用。而医疗生态恰恰又是我国最复杂的一个领域,自身就面对着如何深化改革的巨大课题,所以不可能脱离医疗生态,指望医责险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医生的自由度和流动性将是医责险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这个大背景下,医责险才具备由行政部门主导影响传统医责险,向细分的医疗机构责任险和医师职业责任险两个细分方向深入发展。”
据了解,在中国传统的医责险主要是绑定医院而非个人。但在发达国家,则普遍通过法律或强制购买医责险作为从业资格必备条件等方式,强制医疗机构和医务从业人员购买保险,达到提高医疗机构和医生个人承担责任赔偿能力,从而保障患者权益的目的。为了填补医师个人医责险的市场空白,不断有保险公司针对医师个人医责险推出相关产品。如2016年底,海绵保科技就推出了国内首款保障医生执业的手术责任险。
在推出一年多之后,这款产品到底发展情况如何?陈明光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市场需求的反馈是较好的,合作的医生也都根据自身的手术需求安排投保,但这仅仅是满足了一小部分细分市场的需求,仍然有待医责险细分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对于医责险的未来,陈明光也表示:“整个医责险的服务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包括定价、风控、鉴定等诸多环节。现有的需求和供给就有很大的错位,理赔的体验也不太理想,要想满足一个成熟细分市场释放出来的需求,我们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