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近期,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改革措施,使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大幅度提高,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性得到极大扩展。有以下三点最值得称道,一是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逐渐回归中性;二是实需原则进一步拓展到金融交易项下,便利了外汇风险对冲;三是配套改革措施逐渐完善。
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靠市场力量推动,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源于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全球影响力的逐步增强。但便利的政策条款和完善的配套改革措施将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激发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的热情。那么,在近期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政策层面的举措发挥了什么作用?中国银行(行情3.79 +0.00%,诊股)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认为,近期,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改革措施,使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大幅度提高,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性得到极大扩展。
具体而言,陈卫东认为,有三点最值得称道。一是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逐渐回归中性。2015年“8·11汇改”后,我国一度面临较大的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企业和居民加快“资产美元化,负债本币化”进程,外汇储备快速下降。为了稳定市场秩序,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政策出现一些调整,如暂停了RQDII、跨境账户融资和同业拆借等业务。今年以来,随着跨境资本流动形势逐渐稳定、人民币汇率继续小幅升值,监管机构顺应市场环境变化和投资多样化需求,逐渐放松了过去的政策限制,重启RQDII、跨境账户融资和同业拆借业务,使政策逐渐回归中性。
二是实需原则进一步拓展到金融交易项下,便利了外汇风险对冲。过去只有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的交易算是实需交易,可利用外汇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随着金融市场开放扩大,企业借用外汇贷款、境外机构投资境内人民币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交易增加,带来了大量外汇风险敞口,如果无法有效对冲,将增加市场主体汇兑风险,抑制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的积极性。因此,近期央行作出突破性政策调整,允许银行为客户金融交易项下的外汇风险办理套期保值业务,同时,进一步完善沪港通、深港通资金汇兑机制,将境外投资者在香港人民币结算行办理的外汇资金兑换和外汇风险对冲业务,纳入人民币购售业务管理,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可同时选择CNH和CNY两种汇价进行相关交易(过去仅有CNH汇率一种选择)。目前实需原则更加重视真实性和合规性要求,而不再限制交易背景的经常项目或金融交易属性,便利了投资者风险对冲需求。
三是配套改革措施逐渐完善。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得益彰、互相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在持股比例、业务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方面逐渐取消限制。据彭博估计,外资银行在华净利润有望由2017年的163亿元增至2030年的1884亿元,市场份额将由0.74%上升至3.6%。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明确表态,将逐渐统一中国目前仍存的局部利率“双轨制”。之后大额存单利率逐渐上浮,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价格失真、套利行为等扭曲现象将逐渐减少,有利于引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流动。另一方面,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黄金、原油和铁矿石期货相继问世,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定价权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未来有望形成石油人民币或铁矿石人民币,将推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出口国的使用。此外,人民币清算、结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全面投产,系统运行时间覆盖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人民币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使用。
未来,要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陈卫东认为,需要秉持以下四点理念。
第一,不忘初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2009年,跨境贸易结算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切入点,这个初心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未来,在推动人民币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要从服务实体经济出发,以支持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中资企业经营发展为本,不能避实就虚,要尽量避免出现人民币境内外“空转”。
第二,统筹协调,尊重市场规律与需求。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将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亮点和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切实考虑微观主体需求,统筹协调各项开放政策的范围和时序。例如,债券市场开放必然要求外汇市场随之开放,需要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渠道,也需要清算结算设施、监管安排、评级及税务条款等与国际对接。统筹安排相关改革与开放政策,尊重市场规律与微观主体诉求,这样才能切实释放红利与动力。
第三,合作共赢,夯实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网络,掌握人民币定价权。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丰富货币合作的内涵,积极推动本币互换和区域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形成“一带一路”人民币使用网络,推进区域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线金融机构布局,发挥中资银行先锋和主渠道作用。利用“一带一路”广阔平台,探索要素市场联通,以黄金、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为基础,巩固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空间。积极关注人民币海外使用的定价体系,处理好离岸和在岸的定价关系,确保在岸定价的主导作用。
第四,防范风险,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把握自身节奏,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与开放措施。相关监管机构也需要适应新角色、新定位,转变思想,提升能力,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与配套监管措施。加强新技术应用,建立短期资本流动监测体系和预警分析系统,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确保我国经济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