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世界经济论坛上周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对全球140个经济体的国家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排名。美国取代此前连续九年蝉联榜首的瑞士而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也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体,被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中国则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表现最佳。
在这份评分方法经过调整的报告中,世界经济论坛特别将能否深刻领悟第四次工业革命列为经济体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报告指出,在新兴数字化科技加速推动世界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竞争力性质的变化对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或将危及世界未来的增长和生产力。报告认为,越是开放的经济体越具有国际竞争力。
当下,全球科技与产业发展正在出现不完全以政府规划为静态指标参照的变化,一些研发实力强大的超级企业及现在看起来小微但紧密对接技术与市场变化趋势的创新性企业,其在跨产业整合方面的延伸能力,其对人类未来生活方式与消费体验的前瞻性研发和测试,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全球科技和产业变迁趋势。或许,不到五年,全球顶尖企业的竞争生态将会发生某种形式的变化。而政府关注的,当是如何做好必需的前台与看起来枯燥的幕后工作,以营造更适宜的创新生态环境,提升商业活力与创新环境指数。
作为当今欧洲经济重要支柱,德国整体表现向来决定着欧洲经济的稳定与竞争力。德国在世界经济论坛有关全球竞争力指数4.0框架的12个驱动因素中,在可能影响未来竞争力的部分相关指标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德国在“从创意提出到产品商业化的创新过程”领域中领先美国和瑞士,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客户对德国产品的满意程度这一重要指标,直接或间接推动德国企业的创新和改进。如今的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除了其深厚的国家经济哲学底蕴,还包括勤勉、严谨的工业风格及独特的“学徒制”高等教育模式,等等,更有德国人对制造业、贸易价值链和金融资本三者关系的理性认知。
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把报酬递增的源泉归纳为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的积累、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外溢、经济思想和知识、经济制度、经济组织、恢复经济均衡等多重因素。他特别强调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尽管上述理论被后人不断完善与发展,但其核心理念在的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眼下,面对新的全球竞争,我国尤须通过解放过去相对内敛的思维惯性,逐步形成甘于冒险、勤劳、富有趣味性以及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营造孕育前瞻性科研成果所需要的“积极不干预”的科研氛围。
环视当今世界,我们固然应密切关注美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与进展,尤其是创新生态的领先性优势,不过,以当下的实情而论,笔者以为我们或许更应关注瑞士的经验,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理由、更有条件将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升级成为放大版的瑞士模式。现在看来,正在加速打造全球经济之极的长三角与珠三角依然能从瑞士的经验积累中学到很多。众所周知,国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00万的小国瑞士之所以能连续九年高居全球竞争力榜首,奥秘就在其透明高效的管理制度、运转良好的市场及强大的创新力,以及一流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机构。相形之下,我国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尽管在这些指标领域已有相当的进展,但依然有持续改进空间,包括行政管理部门高效有序的服务意识,所有市场参与主体对创新的高度认同感、浓郁的创新氛围以及无时不在的风险防范意识,等等。
从全球经济竞争以及产业与技术变迁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将面临如何在动态变化的世界中重构本国经济竞争力的支撑体系。而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不仅在于基础设施、卫生、教育和制度等方面的持续完善,更离不开国家开放观念的生成与自我革新,以及无所不在的创新意识与敏锐的风险直觉。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唯有持续改进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以适应柔性商业规则为基础,以内生性技术进步为依托,通过自主创新扩大核心技术的自主供给度,以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出口商品附加值,进而稳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路径,才能在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中最大限度激活微观主体的创新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