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知识付费市场由热转冷,运营由"粗"变"细"

  知识付费这个新商业模式在2016年爆发之后,遭遇了饱受质疑和转型前景不明的2017年。如今,大家不禁会问:“知识付费是不是个伪命题?”
 
  几家欢乐几家愁
 
  知识付费领域中,曾被寄予了最多厚望的知乎Live,正面临重重压力,用户对产品的新鲜感逐渐减退,营收不振。知乎Live在2016年10月营业收入达到1800万元之后,2017年3月有所回升,出现一个相对高点,后续有一些下降,2017年下半年开学季稍有回升。
 
  知乎的一位答主表示,在他开通Live(实时问答互动产品)的黄金期,一次精心准备的Live收益能够达到2万元,而现在每月的收益已经不到3000元。他把2016年11月视作知乎Live的“黄金年代”,不只因为那时候钱好赚,也因为作为知乎的忠实用户,当时知识付费处于鼎盛期。知乎在知识和“知识热爱型”用户上的深厚积淀,让人看到“慢公司”终于等到风口。而如今,运营知乎Live的各种麻烦,让答主们感到烦躁不堪:有人在组团对他进行攻击,既包括对其内容的抨击,也包括对他人品的贬损。除了备课之外,答主们不得不想办法“反黑”、控制差评,同时宣传自己的Live,这些都使他感到精疲力竭。
 
  知识付费的新鲜劲儿过去后,打开率下降、复购率存疑。不止是知乎Live,全行业都面临这个难题。罗永浩和“papi酱”的知识付费项目半途而废,这让更多人认为“知识付费是个伪命题”。一年多过去,一切不复最初的光鲜热闹。
 
  但内容领域诞生了难得的挣钱模式。知乎App里,“市场”这个知识付费的模块依然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且知乎宣称,知乎Live2017年第四季度的整体数据对比上年同期有所提升。2017年9月,网易云音乐推出首款自制的知识付费产品《采铜好书精读》;10月,“新世相读书会”正式上线,丁香医生旗下育儿知识科普平台“丁香妈妈”在小鹅通上开设了知识店铺;11月,咪蒙开课“教你月薪五万”。喜马拉雅FM则宣布,2017年12月1日到3日的第二届“123知识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达1.96亿元,实现了对首届知识狂欢节消费总额近4倍的超越。近期,依然有人通过知识付费项目拿到投资。2017年10月,千聊官方正式对外宣布,已于数月前完成千万元A++轮追加投资;专注于内容付费的技术服务商小鹅通,则在2017年8月获得了喜马拉雅的3000万元的A轮融资投资。对于知识付费的估值,目前仍然在增长。蜻蜓FM总裁钟文明认为,从“花钱买时间”和“替代在线数字出版、在线教育”两个维度测算,2020年音频知识付费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000亿元,并将出现单个音频付费节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案例。
 
  用户要求在提升
 
  知识付费最初为什么让人兴奋?它似乎将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的舞台,在传统的教育培训与普通免费信息的中间地带,催生一片新生知识的园地。对于知识答主来说,长期储备的知识有了变现的机会;对于大众来说,花一点费用,就可以获得公众人物、行业领军者传授的内容。
 
  第一个引爆知识付费的产品是“分答”,2016年5月刚上线时,这种快问快答的方式“横扫”朋友圈,王思聪加入分答的答主队伍后,吸引了近6万人前来收听。而几乎同时的知乎Live上线时,包括李开复在内的各类达人纷纷开讲。
 
  但很快,知识付费模式被批评为“碎片化、娱乐化、收割粉丝”。“大V”能带来用户的购买冲动,但不代表一定有高完播率和高满意度。试过一轮后,大家发现,知识付费这件事,最大的隐性代价是时间,用户听完才能评判,导致其一旦发现“货不对板”,会极大挫伤用户对知识付费的兴趣和期待。
 
  “如果你是‘大V’,用户就会埋单,甚至会非常快。”分答的创始人姬十三说,这就是2017年上半年的市场真实状况。但是,下半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本免费的内容,通过知识付费也收不到钱;只有原本高价的内容,降低价格和听课门槛,才能让人为之付费。用户变得更冷静,目的更明确,要求更高了。
 
  对于知识行业,品类的扩张、内容的丰富看上去很美好,但如果做不到质量的标准化控制和合理的推荐算法,反而会让用户无所适从,这是知识付费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最大的软肋。一旦拥有了对知识进行加工、标准化、产品化的能力,一家知识付费公司就能获得不受制于讲师的独特竞争力。从2016年到2017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B2C(至少是专业化的C2C)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压倒了最初纯粹的C2C模式。有目的、强运营、强加工,“打磨”教案,类似在线教育的授课方式,成为知识付费运营者不约而同提到的解决方案。
 
  精细化时代来临
 
  知识付费的“第一局”,主角是大流量平台、“大V”、主流刚需和被验证成熟内容。在许多人心中,知识付费只有两种渠道,一种来自喜马拉雅、得到、知乎、豆瓣等知识类App,另一种则源自微信公众号通过免费内容分发所积累的粉丝传播。这也是“得到”主要做通用型、广受众课程的原因。但是,如今流量整体变贵,知识付费领域概莫能外。这正是网易云音乐做知识付费的底气,也是京东会上线知识付费产品的原因。
 
  社交化,可能是新知识付费产品能异军突起的一个办法。例如百词斩旗下的薄荷阅读通过“每天10分钟,100天读完10万字英文书”的小切口切入,同时设定当用户读完3本原版书后将获得专属二维码,转发推荐者和被推荐者可获优惠,把自己的宣传渠道嵌入到用户的社交渠道之中,这一设定使得薄荷阅读在朋友圈“刷屏”。
 
  精细化运营也是必由之路。比如,荔枝微课将课程分为月度、季度或年度等类别,让用户养成学习习惯,同时提高产品留存率。
 
  对细分领域,不妨推出多元化服务。互联网、商业领域的潜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主打“-1到6岁的CEO服务”的知识协作分享平台“笔记侠”,在分享笔记之外,还为会员提供内部笔记分享、资源对接等服务。
 
  线下的价值应该深度挖掘,不只是因为它可能是一个获客渠道,此外,知识付费用户需要的也许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实际操作指导和社交。
 
  在传统教育和普通免费信息的中间地带,是不是有大量的新生知识?庞大的自媒体生产者,除了电商和广告之外,能否通过知识变现走出第三条道路?远瞻资本品牌总监、分答原公关负责人崔书馨认为,一个知识爆款产品的成长需要经历三步。第一步,建立基本的个人品牌信赖度,获取最初的粉丝和流量。第二步,保证知识的持续输出,在内容上摸索出产品定位,保证知识的实用性和“落地性”。第三步,建立产品社群,获取忠实粉丝,并让忠实粉丝作为“圆心”,吸引更多的人成为粉丝,让他们不断地在社群中获得支持和信赖。到底有多少产品能够完成这三次飞跃,最后成为一个成熟的知识“大V”?估计还远远不到10%。
 
  知识付费的“第二局”,开始走向精细化,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平台,竞争都更加激烈。更不用说,“门外”还有微信、微博、今日头条之类的巨头在虎视眈眈。它们如果对产品稍加改动,足以在知识付费这个小市场掀起大波澜。少数“大V”赢家通吃,虽然更现实、更迅速。但另一种更平等、更能开发普通人智力资源的知识付费模式,依然值得肯定。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