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数十项关于装配式建筑的
产业政策落地,同时相继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评价标准、技术规范和工程计价消耗量定额标准等。装配式建筑方面推出重磅政策,推进建筑业改革,引导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建筑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中也明确了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的目标,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引导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住宅。这也为未来一段时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示范城市、产业基地管理办法。
与此同时,全国有数十项关于装配式建筑的
产业政策落地,同时相继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评价标准、技术规范和工程计价消耗量定额标准等。装配式建筑方面推出重磅政策,推进建筑业改革,引导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稳步推进
2017年建筑业增加值为55689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2017年钢结构产值5100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38%。在建筑钢结构用钢量方面,钢结构产量占总钢产量的7.4%,较2016年同比增长近10%。结合数据,我们发现钢结构建筑广泛应用于大跨度工业厂房、单层和多层厂房、仓储、库房、大型公共设施等领域,而公路、桥梁在近两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必须看到,钢结构在居住类建筑中的应用比例依然偏低。
2017年,协会组织对我国钢结构建筑
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调研,重点对100多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员单位2017年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抽样研析,对1000多家会员与非会员企业、在建的1462多个钢结构专业工程项目和740多个总承包项目(含钢结构专业)进行了
行业统计,对170个有一定规模的钢结构建筑竣工项目进行了现场调研,面积达1900平方米,约占全国2017年房屋建筑总的竣工面积的2%。钢结构完成产能5万吨以上骨干企业数量总数自2015年起超过50家。会员企业2017年完成海外出口钢结构产量102万吨,出口金属板63.84亿元。
作为协会重点推进的钢结构企业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试点工作,自2014年起,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等43家钢结构专业企业先后取得该资质。两批企业完成和在施以钢结构为主体工程的建筑施工总承包项目439个,合同额618余亿元,总建筑面积2187余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项目190余个,竣工项目建筑面积810余万平方米。3年来,试点企业承接工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业绩有较大幅的提升。第一批试点企业2016年总产值比2014年增长24亿元,产量增加135.7万吨。第一批试点企业2016年总产值比2014年平均提高13.1%,产量平均增幅为11.0%。第二批试点企业2016年总产值比2015年增长36亿元,产量增加23.9万吨。第二批试点企业2016年产值比2015年平均提高28.9%,产量平均增幅为31.7%。两批试点企业累计承揽EPC、PPP项目118项,承揽项目建筑面积达801.7万平方米,占整个试点工程总建筑面积的36.6%,合同额264.1亿元,占整个试点工程合同额的42.7%。
进入新时代,面对政府和社会对钢结构建筑发展的要求,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作为建筑钢结构领域颇具影响力的
行业组织,在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方面,将结合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当前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强化
行业发展的担当责任,引领
行业继续科学、绿色、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与建筑产业现代化,二是引导
行业用质量和诚信构建企业品牌,加强
行业的质量与诚信建设,三是编制
行业系列团体标准,推动
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宣布成立集成房屋分会以及国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联盟在成立大会上发出了《关于推进装配式钢机构建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倡议》,倡议联盟企业响应国家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号召,突出钢结构建筑的性能优势,确保结构安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凝聚
行业资源,倡导钢结构企业和配套部品部件企业的产业化协同、合作;加强对钢结构技术成果和技术体系的评价及鉴定工作,开展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检验检测、评价鉴定;组织
行业的技术专家团队,把“匠心”融入到钢结构建筑全生产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大力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加强钢结构建筑
行业各类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对钢结构建筑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开展技能培训,提高钢结构建筑“中国制造”水平;开展
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树立
行业标杆;利用BIM等信息化技术,提升绿色智造水平,推广高质量绿色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立足于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保证,充分利用BIM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按照工业4.0智能制造的思路,提高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建立完善市场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