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建筑能效 改善能源结构
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库存量为3016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1%,中央调控政策成效显著。但与2011年12月相比,仍然增加了78.4%;为进一步控制建筑部门煤炭消耗总量,在控制建筑总量的同时,应加快去库存进度。在提升建筑能效方面,不断提升建筑节能标准迈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零碳排放是未来的中长期工作;近期,清洁供暖工作将对散煤替代和能效提升有很大影响。
建筑部门供给侧改革对我国经济、金融、能源改革影响巨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提高建筑部门单位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是建筑部门的重要目标之一。
建筑部门“表观低碳、隐含高碳”,建筑物运行阶段的能耗约占全寿命期能耗的80%~85%,建材生产过程的能耗约占15%~20%。深入推进建筑领域的能效提升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对降低煤炭消费总量至关重要。2018年4月,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在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建筑能效的提升,
研究制定建筑能效提升2020年、2035年以及到本世纪中叶的中长期发展路线图。与此同时,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对降低建筑部门碳足迹,为未来低碳、零碳建筑夯实牢固的基础。
分析预测,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国家最新建筑节能标准,引导重点地区抓紧制定75%或更高节能要求的地方标准,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鼓励农房按照节能标准建设和改造,2018年可形成800万吨~1000万吨标煤节省能力。根据《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规划(2017~2021)》,2018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45%,可完成月5亿平方米非清洁取暖面积替代改造,替代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1000万吨~1200万吨,折合标煤600万吨~720万吨,其中积极推广地热能、空气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技术,约形成350万吨~400万吨标煤节省能力。2018年,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可形成约300万吨标煤节省能力;全国实施节能改造的公共建筑2000万平方米,可形成280万吨标煤节省能力。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方面,通过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电利用,可形成50万吨标煤节省能力。
报告建议:一是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合理
规划建筑总量。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充分消纳剩余的库存量(需求侧推进),利用金融税收工具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根据全国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库存量对这些区域采取差异化的政策,进行有序的引导。其次,合理控制新建建筑的开发量(供给侧推进),从土地源头入手,合理控制商品房供给增量;将建筑总量规模纳入城市
规划之中,并对不同地区的建筑能源消耗类型进行
规划。
二是注重建筑能效提升,控制建筑能耗强度。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完善新建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
研究探索零能耗建筑。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城市新区、功能园区开展绿色生态城区(街区、住区)建设示范,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推广。
三是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扩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让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迈入良性发展的快速轨道;大力发展建筑能源合同管理市场,由市场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分布式利用从单体建筑工程应用向区域建筑规模化应用发展;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关键设备、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阶段的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四是积极推进清洁取暖,节能减排助力蓝天。积极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工作。从供给侧和用户侧两端切入,因地制宜地确定替代路线,清洁煤、电、气、地热、生物质、工业余热多种形式相结合,提高清洁化率。对于高污染的能源消费,要加以抑制,对相关主体形成倒逼机制,间接提高清洁热源所占比重。进一步明确应用清洁热源的主体责任,对实施流程加以清晰化,健全区域内推广清洁热源的相关制度,并对清洁热源的利用进行激励;制定清洁取暖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以及其他指导性文件,助力清洁取暖的规模化、规范化模式的形成。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指出,要开展以节电为中心的节能行动。他说,中国约70%的电力来自煤电厂。近几年电力消费增长迅速,建筑部门耗电增长加速,尤其是商业和居民用户,远高于其他部门的增长20%~30%。加强建筑部门的节电效率和减少电耗的潜力很大。近几年,强调节电的力度有所减弱,电价水平也较低,对节能工作有所影响。除采取以前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以外,要采用一些管理与激励相结合的有效办法,使建筑部门的电耗在2017年的基础上,单位面积的电耗效率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