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制造油底壳工艺流程
1.1 拆解
油底壳通常采用螺栓固定在发动机底部,理论上拆卸螺栓便可以将油底壳取下。由于油底壳使用过程中受发动机内部温度的变化,密封位置会与发动机机体粘连难以轻松取下,所以螺栓拆卸后可以在油底壳上垫木板用锤子轻轻敲击,敲松后把油底壳放置到专用的器皿中,以防止造成二次变形。
1.2 分检
油底壳拆下后必须进行分检,初步将变形严重或者破损的油底壳报废处理。由于油底壳在发动机零件所占的成本有限,所以分检时常用人工评估。评估人员必须对该部件的失效模式非常熟悉,以免将不能再制造的油底壳流入后面的工序中。
1.3 清洗
清洗包括高温分解和抛丸处理。高温分解是指将油底壳放置到脱漆炉中、关闭炉门。设置好温度,将零件高温烘烤大约四小时左右,使零件表面的油漆、油污等碳化或硬结。烘烤结束后,设备自动终止加温, 冷却到常温后,设备炉门自动开启,零件高温分解完毕。抛丸处理是将油底壳安装到抛丸机的吊架上,推至抛丸机内并关闭抛丸机门,启动设备后抛丸机自动运行约十分钟。零件表面的烧结残留全部清理干净,油底壳恢复原钢板的底色。
1.4 修复
检查油底壳的变形情况,有变形的需进行钣金修复工艺流程。其主要包括:手工整形→火工整形→补焊→回丝→抛光。进行手工整形时,需用记号笔对油底壳上凹陷或者磕碰区域进行标记,针对壁厚较厚的凹陷或凸起,选用不同的工具敲击,使变形面平滑。对于变形较大区域且手工整形无法处理部分,选用割刀加热,辅助锤子敲击使变形面平滑。油底壳放油螺丝螺纹部分基本都是焊接成型,所以都要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对油底壳螺丝外延整圈补焊,其他位置如果有轻微破损同样采用此方法补焊。焊接完毕后对放油螺栓螺纹进行回丝处理。最后采用120目的砂布对油底壳外表面抛光,去除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凸起或毛刺。
1.5 喷漆
由于油底壳在发动机上使用时内部储存的机油,不能有油漆存在。喷漆过程中必须对内部进行防护,喷防锈底漆的时,只喷涂外部,漆膜喷涂均匀即可。
1.6 试压
油底壳总成成品技术要求零件必须经过试压处理,由于油底壳的体积较大,采用水压或者油压均不方便,所以采用干式试压。干式试压时,将零件与机体结合面密封,再从油底壳放油螺栓部分通入减压后的压缩空气,查看表压无明显变化则零件合格。
2 工艺流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
2.1 拆解困难
发动机进入再制造企业内时基本都经过大修期,所以油底壳固定螺栓存在头部变形或者螺纹咬死,无法用正常工具进行拆下。针对螺栓头部变形,可以采用在螺栓头部焊接一个六方,再用工具进行拆卸。对于螺纹咬死,可以采用喷涂螺纹松动剂,静止几分钟后便可拆卸。
2.3 工序间生锈
油底壳属于薄壁钢制零件,那么在潮湿的区域抛丸结束后很容易出现生锈的情况。如果涂防锈油,过程工序对工厂环境污染严重,所以对油底壳进行磷化处理。磷化处理后零件表面形成的磷化膜细致密实,防止了零件的二次生锈。另外,底漆与磷化磨有优良的配套性,零件磷化后也提高了漆膜与零件表面的附着力。
2.3 工序间生锈
油底壳属于薄壁钢制零件,那么在潮湿的区域抛丸结束后很容易出现生锈的情况。如果涂防锈油,过程工序对工厂环境污染严重,所以对油底壳进行磷化处理。磷化处理后零件表面形成的磷化膜细致密实,防止了零件的二次生锈。另外,底漆与磷化磨有优良的配套性,零件磷化后也提高了漆膜与零件表面的附着力。
2.4 修复不彻底
无论采用何种修复手段,钣金修复后都会留有部分痕迹。为了使喷漆后整个零件外观都很光滑,工艺上采用局部打腻子处理。
2.5 试压不合格
当出现试压不合格,采用干式试压时无法探测到零件的泄漏位置。为了找到具体的泄漏点,当出现泄漏时在零件表面用肥皂泡沫或其他非腐蚀性的发泡水进行喷涂,待消除附着的表面气体后,观察有无气泡产生。探测到位置后用记号笔标记后重新补焊打磨,再次进行试压处理。